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正中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胸正中線
胸正中線,又稱「胸骨中線」,為中醫經絡學中重要的體表定位線,隸屬任脈行經之路。此線垂直貫穿胸骨中央,上起天突穴,下至中庭穴,為任脈胸段穴位的縱向基準,亦為局部取穴與針灸施治的關鍵依據。

經絡歸屬與穴位分布
胸正中線為任脈主幹所過之處,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總司一身之陰經,其循行於前正中線,與督脈前後相對。沿此線分布七大要穴,由上至下依次為:

  1. 天突穴:位於胸骨上窩正中,屬任脈與陰維脈交會穴,主理氣逆、喘咳。
  2. 璇璣穴:當胸骨柄中央,主治胸悶、咽喉腫痛。
  3. 華蓋穴:平第一肋間隙,能寬胸利膈,治肺氣不宣。
  4. 紫宮穴:對應第二肋間隙,善調心肺鬱熱。
  5. 玉堂穴:平第三肋間隙,主胸痛、氣短。
  6. 羶中穴(亦稱「氣會」):兩乳頭連線中點,為心包募穴,尤擅疏導氣機,治情志鬱結。
  7. 中庭穴:胸劍結合部,可和胃降逆,緩解胸腹滿悶。

臨床意義
胸正中線穴位多屬任脈,與五臟(尤以心、肺、胃)功能密切相關。針灸或推拿此線穴位,可調節臟腑氣機,廣泛運用於胸痹、哮喘、嘔逆等症。例如,羶中穴為八會穴之一,擅解氣滯;天突穴可降氣平喘,為喉科要穴。此線穴位亦常與旁側足少陰腎經、足陽明胃經穴位配伍,以增強療效。

解剖關聯
從現代解剖學觀之,胸正中線對應胸骨體表投影,深層為縱膈臟器(如氣管、心包),故施術時需注意進針深度與角度,尤以天突穴為慎。然傳統中醫更強調「氣」的循行,認為此線為陰氣匯聚之徑,與三焦氣化功能相呼應。

總結
胸正中線不僅是任脈在胸部的顯著標誌,更是調理上焦氣機的核心路徑。其穴位配伍靈活,兼具局部與整體治療作用,為中醫胸頸部疾患辨治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