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胸中

胸中,在中醫學中指胸腔內部,為人體重要器官所在之處,包含心、肺等重要臟腑,並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此概念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其中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:「腎足少陰之脈……其支者,從肺出絡心,注胸中。」説明足少陰腎經有一分支從肺臟分出,連絡心臟後注入胸中,顯示胸中與經絡系統的緊密聯繫。

經絡與胸中的關係

胸中為多條經脈交會之處,除足少陰腎經外,手太陰肺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足太陰脾經等均與胸中直接或間接相關。例如:

  • 手太陰肺經:起於中焦,下絡大腸,上行至胸中,再出於肺系,強調肺與胸中氣機的關聯。
  • 手厥陰心包經: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絡,顯示胸中為心包氣血輸布之始。
  • 足太陰脾經: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,注心中,間接影響胸中氣血運行。

臟腑與胸中的生理功能

胸中主要涵蓋心肺兩臟,其生理特點如下:

  1. :為「君主之官」,主宰血脈與神志。心氣充沛則胸中氣血暢通,反之可致胸悶、心悸。
  2. :主氣司呼吸,為「相傅之官」。肺氣宣降失常易引致胸中滿悶、咳喘等症狀。

此外,胸中亦為「宗氣」積聚之地。《靈樞·邪客》云:「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脈而行呼吸。」宗氣由脾胃運化的水穀精氣與肺吸入的自然清氣結合而成,推動呼吸與血脈運行,為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動力來源。

胸中病機與證候

胸中氣血失調可表現為多種病證:

  • 氣滯: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,導致胸中氣機壅滯,見胸脅脹痛、呃逆。
  • 痰飲:肺脾功能失常,痰濕內停胸中,引發咳喘痰多、胸悶如窒。
  • 血瘀:多因氣滯或寒凝所致,症見胸刺痛、脣甲青紫。
  • 熱壅:外感熱邪或臟腑火盛,灼傷胸中津液,可現胸灼熱、煩渴。

胸中的治療要點

中醫調治胸中病證,重視疏通氣機、調和臟腑,經典方劑如:

  • 栝蔞薤白白酒湯(《金匱要略》):通陽散結,治療胸陽不振之胸痹。
  • 血府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:活血化瘀,針對胸中血瘀證。
  • 小陷胸湯(《傷寒論》):清熱化痰,主治痰熱結於胸中之小結胸病。

胸中的概念不僅限於解剖位置,更涵蓋氣血、經絡與臟腑功能的整體聯繫,為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