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中煩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胸中煩熱

證名,出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指胸中自覺灼熱或鬱悶不舒的一種症狀,多與內熱鬱結、陰津虧損或外邪傳裏相關。《類經·運氣》指出:「胸中煩熱、嗌乾等證,皆君火上炎,肺金受傷也。」顯示此症常與心火亢盛、肺金受灼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火上炎:情志鬱久化火或勞心過度,致心火內熾,上擾胸膈。
  2. 肺胃熱盛:外感熱邪或飲食辛辣,熱積肺胃,上衝胸中。
  3. 陰血虧耗:久病虛損或腎陰不足,陰虛生內熱,虛火擾胸。
  4. 外邪傳裏:外感病邪由表入裏,化熱鬱於胸膈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外感餘熱內戀

    • 表現:身熱退後仍胸中煩熱,或伴咳逆嘔惡。
    • 病機:餘熱未清,氣津兩傷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除煩,益氣生津。
    • 方藥:竹葉石膏湯(竹葉、石膏、麥冬、半夏等)。
  2. 心火亢盛

    • 表現:煩熱伴口舌生瘡、小便短赤。
    • 病機:心火移熱於小腸。
    • 治法:清心利尿。
    • 方藥:導赤散(生地、木通、竹葉等)。
  3. 陰虛火旺

    • 表現:胸中煩熱,手足心熱(五心煩熱),夜寐盜汗。
    • 病機:腎陰不足,虛火內擾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。
    • 方藥:生料六味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等加減)或黃連阿膠湯。
  4. 熱鬱胸膈

    • 表現:外感後心煩懊憹,坐臥不安。
    • 病機:邪熱初傳胸膈,鬱而不宣。
    • 治法:宣透鬱熱。
    • 方藥:梔子豉湯(梔子、淡豆豉)。

臨證鑑別

  • 與痰熱結胸區別:痰熱互結者多見胸悶痛、苔黃膩,宜小陷胸湯(黃連、半夏、瓜蔞)。
  • 與肝鬱化火區別:情志誘發、脅脹口苦者,屬肝火犯胃,宜丹梔逍遙散加減。

此症需結合全身脈證,辨明虛實。實證多清熱瀉火,虛證則滋陰涵陽,總以調和氣機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