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中之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胸中之府
「胸中之府」為中醫學重要術語,典出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:「背者,胸中之府,背曲肩隨,府將壞矣。」此概念揭示了背部與內在臟腑的密切聯繫,體現中醫「臟象相應」的整體觀。
名詞釋義
「府」原指儲藏之處,在中醫理論中常用以喻指臟腑功能的外在表現區域。所謂「胸中之府」,意指背部乃胸中臟腑(尤指心肺)精氣輸布與反映的關鍵部位。背為陽經所過,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其間,此二經與五臟六腑之俞穴相連,故背部形態、活動狀態可反映內在臟腑盛衰。
理論基礎
- 經絡聯繫:
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背部,其背俞穴(如心俞、肺俞、肝俞等)直接對應相應臟腑。督脈總督一身之陽,貫脊屬腎,與心肺陽氣相通。背部經氣暢通與否,直接影響胸中氣機升降。 - 生理功能:
心肺居於胸中,而背部挺拔舒展為宗氣(積於胸中,貫心脈而行呼吸)充沛之外象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背為陽,主一身之表」,其豐隆平直者,多提示心肺功能健全;若背曲肩垂,則多見於宗氣不足或胸陽不振之證。 -
病理表現:
《靈樞·本臟》言:「視其外應,以知其內臟」,背部異常如駝背、肩聳、脊柱側彎等,常與心肺疾病相關。例如:- 背曲肩隨:多因久病耗氣,心肺虛衰,不能榮養肩背經筋所致,見於肺痿、心氣虛等證。
- 背部板滯疼痛:可因寒邪客於膀胱經,影響胸陽宣發,引發胸痹(冠心病類似證候)。
臨床意義
古代醫家常通過觀察背部狀態輔助診斷:
- 觸按背俞穴:探查壓痛或結節,判斷相應臟腑病變。如肺俞穴壓痛多提示肺系疾病。
- 望背部形態:如「龜背」(脊柱後凸)多責之於先天不足或佝僂病,與腎精虧虛相關。
此理論亦指導針灸與推拿療法,如針刺心俞、厥陰俞調治胸痹,或於背部施行「捏脊」手法以振奮陽氣。
「胸中之府」的概念,不僅是解剖位置的描述,更是中醫「司外揣內」診法思想的具體實踐,彰顯了形體與臟腑表裏相應的整體醫學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