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從衛取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從衛取氣

定義與源流
「從衛取氣」為中醫針刺補法的核心術語,與「從榮置氣」相對,首見於《難經·七十六難》:「當補之時,從衛取氣。」此理論源於《靈樞·經脈》對衛氣分布的描述:「衛氣先行皮膚,先充絡脈」,指出衛氣主司人體淺表防禦,充盈於皮肉絡脈之間。《難經》據此提出補法操作須從衛氣所居之淺層引導氣機,以充實虛損。

理論基礎

  1. 衛氣特性:衛氣屬陽,行於脈外,主溫養肌表、調節腠理開闔。其分布淺層的特性,使針刺補法可透過輕淺刺激,調動衛氣以補益內在不足。
  2. 補法操作:補法強調「從衛取氣,先淺後深」。明代《醫學入門》進一步闡釋:「補則從衛取氣,宜輕淺而針,從其衛氣隨之於後,而濟益其虛也。」意指進針時先淺刺候氣,待衛氣應針,再緩緩深入按納,引導氣血由表入裡,達到補虛效果。

針刺手法與應用

  • 候氣層次:針刺初始於皮下衛分(淺層),以輕柔手法(如捻轉、提插)激發衛氣,再逐步深入至營分(深層),使氣隨針入。
  • 與瀉法對比:瀉法「從榮置氣」則反其道,先深刺至營分瀉邪,後退針至衛分導氣外出,與補法形成陰陽升降之對應。

臨床意義
此法體現中醫「陽生陰長」的補益思想,適用於氣虛、陽虛等證。透過調動衛陽之氣,促進經氣內注,改善臟腑機能。後世發展的「燒山火」等複式補法,亦融合此理論,強化溫補之效。

相關概念

  • 從榮置氣:瀉法要領,詳見該條目。
  • 營衛理論:營氣行脈中,衛氣行脈外,二者協調為針刺調氣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