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胸中之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胸中之氣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胸中之氣」泛指胸部與上腹部的氣機運行,與人體臟腑功能、經絡循行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提出:「中部之候……天以候肺,地以候胸中之氣,人以候心。」此處「胸中之氣」的定位,後世醫家如王冰注解時,進一步闡明其與手陽明大腸經的關聯,並指出「腸胃同候」,故可透過診察相關經脈的表現,推斷胸腹部氣機的狀態。
內涵與生理功能
「胸中之氣」的運作,主要與以下臟腑經絡相關:
- 肺氣宣降:肺主氣、司呼吸,其宣發肅降功能直接影響胸中氣機的暢通。若肺氣失宣,可致胸悶、咳喘等症。
- 心氣推動:心主血脈,心氣充沛則血行通暢,胸中氣血得以協調。心氣不足時,可能出現心悸、氣短。
- 脾胃升降: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,中焦氣滯(如肝胃不和)可能上逆擾動胸中,表現為噯氣、痞滿。
- 宗氣蓄積:由脾胃化生的水穀精氣與肺吸入的清氣結合而成宗氣,積聚於胸中「氣海」(膻中穴),推動呼吸與心血運行,是「胸中之氣」的重要組成。
病理表現與證候
胸中氣機失調常見以下證型:
- 氣滯: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導致氣行不暢,見胸脅脹痛、喜太息,如肝鬱氣滯波及胸膈。
- 氣逆:胃氣上逆或肺氣不降,引發咳喘、嘔吐,甚則「氣上衝胸」的奔豚證。
- 氣虛:宗氣不足或心肺氣虛,表現為呼吸無力、語聲低微、動則氣喘。
經絡與診斷關聯
診脈時,寸口脈的「關部」對應中焦(脾胃),而「寸部」候上焦(心肺),兩者皆可反映胸中氣機的盛衰。此外,手太陰肺經「起於中焦」,足陽明胃經「循胸過乳」,均顯示胸腹部氣機與多條經絡的交互影響。
總結
「胸中之氣」的調暢,是中醫強調「百病生於氣」的具體體現,其生理與病理機制,深刻體現臟腑、經絡、氣血整體觀的辯證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