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雄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雄丁
雄丁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十三丁」之一,首載於唐代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。其特徵為疔瘡色黑,形似灸後瘡瘍,瘡面寬大如錢孔,隆起明顯,周圍伴有赤黃色泡漿,屬熱毒壅盛之證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雄丁多因外感熱毒,或內蘊火熱,毒邪凝聚肌膚而成。其病機為熱毒熾盛,氣血瘀滯,蘊結局部,化腐成瘡。發病部位多在肌表,邪毒深沉者亦可內攻臟腑,引動內火,屬外科危重病證之一。
臨床表現
- 瘡色烏黑:狀似火灸後瘡面,色澤晦暗,為毒邪深聚之象。
- 瘡形隆起:瘡體高突,邊界清晰,基底堅硬,顯示熱毒壅滯。
- 泡漿赤黃:四周滲出赤黃色膿液,為氣血瘀熱化毒之徵。
- 病程急重:多伴隨發熱、口渴、煩躁等全身症狀,嚴重者可見神昏譫語。
治法與方藥
傳統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消腫為主,配合外治法拔毒斂瘡。
- 內治:
- 方選 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加減,或 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)。
- 若毒盛血熱,可合 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替代犀角)以涼血解毒。
- 外治:
- 初起可敷 如意金黃散 或 玉露散 清熱消腫。
- 膿成則切開引流,後用 九一丹 提膿祛腐,腐盡改用 生肌散 促愈。
與相關疔瘡的鑒別
雄丁屬「十三丁」中熱毒偏重者,與其他疔瘡如「雌丁」(瘡面平塌,色黯無漿)、「紅絲丁」(伴紅絲上竄)相異,須辨證施治。其病名源於瘡形雄壯高突,故稱「雄丁」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