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熊慶笏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熊慶笏(熊笏)生平與醫學貢獻

生平簡介

熊慶笏(一作熊笏),字叔陵,清代江西安義人,原為儒生,後專攻醫術,醫道精湛,臨證屢起沉痾。其醫術深受時人推崇,曾有薦其入太醫院者,然熊氏無心仕途,堅持民間行醫,濟世為民。

醫學著作與學術貢獻

1. 《扁鵲脈書難經》

熊氏此書以闡發《難經》脈學為主,融合歷代醫家之論,並附個人臨證體悟。書中詳述脈象與臟腑關係,強調「脈為醫之關鍵」,並考辨《難經》中「獨取寸口」之理,剖析三焦、命門等爭議性議題,對清代脈學發展影響深遠。

2. 《中風論》

此書為熊氏臨證治療中風之專著,系統性論述中風病因病機。熊氏提出「內風非盡屬火」之說,反對時醫泛用寒涼之弊,主張辨別虛實:

  • 真中風:外感風邪,當從六經辨治
  • 類中風:內傷氣血,分虛實論治,虛者補氣血,實者化瘀滌痰
    書中更載有獨創方劑,如「通絡還神湯」,重視調暢氣血與醒腦開竅並用,體現其治療中風的整體觀。

臨證特色

熊氏診病重視「脈症合參」,尤擅長透過脈象變化預判病症轉歸。其用藥特點包括:

  • 崇尚經方:靈活化裁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古方
  • 善用蟲類藥:如地龍、全蠍治風痺,開清代蟲藥通絡之先河
  • 注重脾胃:認為「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」,處方常佐健脾之品

學術影響

熊慶笏之著作在清代醫林中流傳甚廣,其《中風論》更成為後世研究中風的重要文獻。其所倡導的「辨證求本」思維,與後來「火神派」注重陽氣的理論隱有相通之處,展現清代中醫理論多元發展的面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