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熊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熊戲導引功法詳述
熊戲為中國傳統導引養生術之一,屬五禽戲範疇,源於先秦時期《莊子·刻意》所載「熊經鳥伸」之養生技法,其動作模擬熊之穩重厚實,旨在調理臟腑、疏通經絡。後世醫學典籍如《雲笈七簽》進一步系統化其招式,成為中醫「形神共養」理論之具體實踐。
源流與中醫理論基礎
熊戲最早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之帛畫《導引圖》,圖中繪有模仿熊姿的導引動作,顯見其歷史淵源。中醫認為,熊屬土,對應脾臟,主運化水穀、統血攝津。其形體動作強調「沉穩緩和」,能助脾土之氣升清降濁,強化四肢肌肉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脾主四肢」之論。
傳統功法解析
據《雲笈七簽·導引按摩》記載,熊戲基礎動作為:
- 仰臥抱膝:正仰臥,雙手環抱膝下,藉由腰腹之力緩舉頭部,左右交替側轉(「左僻地七,右亦七」),以牽動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。
- 蹲地托按:蹲踞於地,雙掌交替撐按地面,模仿熊之蹣跚步態,刺激足三陰經(肝、脾、腎)之氣機流動。
此二式透過「外動引內氣」之理,調節脾胃功能,兼可舒緩胸脅氣滯,符合中醫「以形導氣」之原則。
後世流派演變
唐宋以降,熊戲分化為多種練法,如:
- 站式熊晃:站立搖擺軀幹,仿熊擺臂,側重疏導肝膽經絡。
- 坐式熊經:結合呼吸吐納,按壓足三里等穴,強化補脾益氣之效。
中醫應用與機理
從經絡學析之,熊戲動作多關乎「帶脈」與「衝脈」,能調和陰陽氣血,尤適於脾虛濕困、消化不良者。其緩慢沉壓之勢,亦有助於收斂浮陽,安定心神,暗合「土德載物」之象。
上述內容系統整合古典文獻與中醫經絡臟象理論,呈現熊戲作為導引術之核心價值與實踐方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