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熊應相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熊應相
熊應相,字廷良,清代醫家,具體籍貫及生平事蹟不詳。其醫學著作流傳後世,對中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有重要貢獻,並以合刊本形式傳世,主要典籍包括《金針三度》、《四言脈綱》、《三針並度》及《醫案》等。
學術特色與著作簡介
- 《金針三度》
此書以針灸療法為主,探討針刺深度、手法及穴位配伍之三層次(三度),反映熊氏對針灸技術的精細化理解。書中可能融合《黃帝內經》之針灸理論,強調「得氣」與「補瀉」之要旨,並結合臨床經驗,闡述針刺治療內科、風濕痹症等疾患之應用。 - 《四言脈綱》
脈學為中醫診斷核心,此書以四言韻文形式編撰,便於記誦,系統歸納脈象特徵及其主病。內容或參考《瀕湖脈學》,但更具簡明性,涵蓋浮、沉、遲、數等常見脈象,並結合八綱辨證,闡述脈象與寒熱虛實之關聯,體現清代脈學實用化之趨勢。 - 《三針並度》
此書進一步拓展針灸療法,提出「三針並用」之術,可能指局部取穴、遠端配穴及阿是穴之綜合運用,或針刺、艾灸與放血療法之協同操作。書中或強調「經絡辯證」與「氣血調和」,展現熊氏對複雜病症的多元治療思路。 - 《醫案》
醫案為熊氏臨床經驗之實錄,記錄其辨證思路、用藥特點及治療效果。清代醫案重視個體化治療,此書可能反映熊氏結合六經辨證或臟腑辨證之特色,尤其對疑難雜症之處理或有獨到見解。
歷史背景與學術影響
熊應相所處之清代,中醫學呈現理論總結與臨床實證並重之風氣。其著作未見於主流醫史文獻,然合刊本之流傳,顯示其學說在地方或行業內具有一定影響力。《金針三度》與《三針並度》之名,亦暗示其對針灸操作規範化之重視,或受明代《針灸大成》啟發,而進一步發展技術細節。
總結
熊應相之醫學貢獻,集中於針灸術與脈學之系統化整理,其著作形式簡潔,內容貼合臨床,反映清代中醫「由博返約」之學術傾向。雖史料有限,然透過殘存典籍,仍可窺見其融合理論與實務之醫家風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