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休惜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休惜痢
休惜痢,出自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,為中醫痢疾證型之一,與「休息痢」同義,指痢疾反覆發作、時發時止之病症。其特徵為痢下遷延不癒,或暫止而後復發,常因正氣不足、邪滯未清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正氣虧虛:患者素體脾腎虛弱,或久痢傷正,致氣血不足,臟腑功能失調,無力驅邪外出,邪氣留連腸道。
- 濕熱餘邪未盡:痢疾初起治療不徹底,濕熱毒邪蘊結腸腑,伏藏於膜原,遇飲食失調、勞倦或外感誘因而復發。
- 寒熱錯雜:病程日久,寒熱互相膠結,腸道氣機紊亂,形成虛實夾雜之證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痢下時作時止,發作時腹痛裏急,大便夾黏液或膿血;緩解期可無明顯症狀,或僅感輕度腹悶不適。
- 兼症:常見倦怠乏力、食欲不振、舌淡苔膩或黃白相兼,脈多細弱或滑數。
證型分類
中醫依病機不同,將休惜痢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- 脾虛濕滯型:痢下稀薄,綿延不愈,伴面色萎黃、肢體困重,治宜健脾化濕,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。
- 寒熱錯雜型:發作時腹痛裏急,大便膿血交雜,口苦而乾,四肢不溫,方選烏梅丸調和寒熱。
- 陰虛腸燥型:痢下赤白黏稠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,方用駐車丸養陰清腸。
治療原則
以「扶正祛邪」為主軸,發作期重在清化濕熱、調氣行血;緩解期則側重補益脾腎、固本培元。針灸可選天樞、關元、足三里等穴以調理腸腑。
休惜痢屬難治之慢性痢疾,其辨證需注重邪正消長與臟腑虛實,臨床須細審病機,方可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