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從榮置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從榮置氣

「從榮置氣」為中醫針刺瀉法之重要術語,與「從衛取氣」相對,源於《難經·七十六難》所載:「當瀉之時,從榮置氣。」此處「榮」通「營」,指營氣所行之深層部位;「置」有安置、引導之意,意指瀉法操作時,需先深刺至營分候氣,再提針至淺層以引邪外出,達到瀉實之效。

理論基礎

  1. 營衛之別
    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指出:「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。」營氣屬陰,循行於經脈深層,主濡養;衛氣屬陽,分布於淺表,主溫煦防禦。「從榮置氣」著眼於營分,因邪氣內蘊時多深伏於營血,故瀉法需深刺以觸及病所。
  2. 針刺操作
    瀉法強調「先深後淺」:

    • 深刺候氣:針尖先達營分(如肌肉深層),待得氣後,施以捻轉、提插等瀉法手法,激發經氣反應。
    • 提引邪出:緩緩將針提至衛分(皮下淺層),引導病邪隨針外散。此過程模擬「引陰出陽」之理,符合《內經》「徐而疾則實,疾而徐則虛」的瀉法原則。
  3. 與補瀉之關聯
    《醫學入門》進一步闡釋:「瀉則從榮棄置其氣……取其榮氣迎之於前,而瀉奪其實也。」意指瀉法通過調動營氣,阻截邪氣內傳之路,並藉提針動作「棄置」病邪,與補法「從衛取氣」形成對比。

臨床應用

「從榮置氣」多用於實證、熱證或經氣壅滯之症,如高熱、疼痛、腫脹等。後世發展的「透天涼」「提插瀉法」等手法,均以此理論為基礎,強調深刺得氣後,分層次提針以導邪下行。

經典互參

  • 《難經》以「從榮置氣」與「從衛取氣」對舉,奠定針刺補瀉的深淺框架。
  • 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「刺之微,在速遲」間接呼應此操作節奏。

此術語不僅體現中醫「分層辨治」思想,亦反映針刺手法與氣機調動的精密配合,為傳統瀉法核心理論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