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修腳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修腳術
修腳術為中醫傳統外治法之一,專門用於診療與修治足部疾患,又稱「足病修治技藝」。最早見於明代醫家申斗垣所著《外科啓玄》卷七,文中已記載「修腳人」一職,顯示此技藝於當時社會已有專業分工。隨歷史演變,因地域風俗與技法差異,修腳術逐漸形成三大流派體系:
- 河北路
以北京為核心,技法以精細巧妙著稱,尤擅處理複雜腳病,如雞眼、胼胝(老繭)、嵌甲等。其工法講究「刀路輕穩」,配合中醫經絡理論,注重局部氣血疏通,以減緩修治時的疼痛並促進患處癒合。 - 江蘇路
發揚於揚州,特重技藝美觀性,除基本修治外,更發展出「捏腳」「刮腳」等獨特手法。捏腳結合穴位按摩,循足部三陰三陽經絡施力,可緩解足部疲勞;刮腳則以專用刮刀祛除濕邪滯留所致的角質,符合中醫「去腐生新」之理。 - 山東路
以濟南為代表,強調技術多元性,修腳師須兼修理髮等技藝。其修腳手法融合北方粗獷風格與中醫外科理論,對於癰疽、濕瘡等足部感染疾患,常輔以藥材浸泡(如黃柏、苦參煎湯)以清熱燥濕。
中醫理論基礎
修腳術不僅為技藝,更蘊含中醫對足部的養生觀。足被視為「人體第二心臟」,分布六十餘穴位及六條主要經絡(如腎經湧泉穴、脾經公孫穴)。修治時,匠人常依據患處位置辨別對應臟腑失調,例如:
- 大拇趾根部胼胝多與肝氣鬱滯相關
- 足跟龜裂或與腎陰不足有關
現代中醫亦結合修腳術與「治未病」概念,透過定期修治避免足病惡化。1949年後,此技藝經系統整理並出版專書,技術規範化使其得以傳承,匠人地位亦獲提升,成為中醫外治文化的重要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