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修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修事

修事為中醫藥學重要術語,首見於明代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,與「炮製」一詞意義相通,指對中藥材進行加工處理的專門技術。清代醫家張叡更著《修事指南》一書,系統性收錄各類藥材之炮製方法,進一步確立「修事」於中藥製備中的核心地位。

修事之目的與內涵

中藥修事之核心在於調整藥性、提升療效、降低毒性,並適應臨床應用需求。其技術涵蓋多種工藝,主要包括:

  1. 淨製:去除藥材雜質及非藥用部位,如篩選、洗淨、切削等。
  2. 切製:將藥材依特性切成片、段、塊等規格,以利煎煮或製劑。
  3. 炮炙:通過加熱或輔料處理改變藥性,如炒、炙、煅、蒸等。例如:
    • 炒黃(如炒麥芽)以增強健脾之效。
    • 酒炙(如酒當歸)可加強活血作用。
    • 煅製(如煅牡蠣)使礦物藥材質地鬆脆,利於成分釋出。

經典文獻與理論依據

《雷公炮炙論》為現存最早炮製專書,奠定修事之理論基礎,後世如《本草蒙筌》、《炮炙大法》等皆承此脈絡。中醫理論中,修事方法常依據「四氣五味」與「歸經」特性調整,例如:

  • 薑製(如薑半夏)可減寒性、增止嘔之功,契合「辛溫入脾胃」之性。
  • 醋製(如醋香附)引藥入肝,強化疏肝解鬱之效。

修事技術亦反映「辨證施治」思想,如生地黃經「九蒸九曬」製成熟地黃,性轉溫潤,從清熱涼血轉為滋陰補血,適用於不同證型。

現代價值與傳承

當代中藥研究證實,修事過程可改變藥材化學成分(如烏頭類生物鹼水解降毒),印證傳統經驗之科學性。此項技藝現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,融合古法與現代藥理,持續於中醫臨床與藥劑製備中發揮關鍵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