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修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修治
修治,又稱炮製,為中藥學重要術術語,指通過特定方法對原藥材進行加工處理,以改變其藥性、增強療效、降低毒性或便於儲存與使用。此術語首見於宋代醫家龐安時所著《傷寒總病論》,其中專章記載「修治藥法」,系統性歸納藥材處理技術,奠定後世炮製學基礎。
修治目的
- 減毒糾偏:部分藥材生用具毒性或刺激性,如半夏、烏頭等,需經炮製以降低副作用。
- 增效引經:通過蜜炙、酒製等方法調整藥性,如炙黃耆增強補氣功效,酒製大黃引藥上行。
- 改變藥性:如生地黃性寒涼血,經蒸曬成熟地後轉為溫補血。
- 便於製劑:將堅硬藥材切製或粉碎,如茯苓切片、礦物藥煅淬。
常見修治方法
- 火製法:包含炒(清炒、麩炒)、炙(蜜炙、醋炙)、煅(高溫燒透)等,如薑製竹茹降逆止嘔。
- 水製法:含浸泡、漂洗、水飛等,如滑石水飛成細粉利於外用。
- 水火共製:如蒸(何首烏)、煮(附子),或反覆蒸曬的「九蒸九曬」工藝。
- 其他工藝:發酵(神曲)、發芽(穀芽)、製霜(巴豆霜)等。
理論依據
修治技術緊扣中醫理論,如「四氣五味」與「升降浮沉」。例如:
- 酒製升提:酒性辛熱,可使大黃瀉下力緩而兼清上焦熱。
- 醋製收斂:醋入肝經,醋製香附增強疏肝止痛之效。
歷代典籍如《雷公炮炙論》《本草綱目》均詳載修治規範,反映「製藥如製兵」的中醫用藥思想,強調「藥非製不效,製不得法則反害」。修治技藝至今仍為中藥臨床應用之關鍵環節,確保用藥精準與安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