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羞明畏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羞明畏日
羞明畏日,又稱羞明,為中醫眼科常見證候之一,指眼睛無法耐受自然光線或燈光照射,遇光則感刺癢、疼痛、流淚,甚至欲閉目躲避之症狀。此證名首見於《蘭室秘藏·卷上》,李東垣將其歸屬外障眼病範疇,與內外因所致之經絡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
中醫病因病機
- 風熱犯目:外感風熱之邪,上攻目竅,導致白睛紅赤、胞瞼腫脹,畏光流淚。
- 肝火上炎:情志失調或肝鬱化火,循經上擾目系,灼傷津液,可見目赤澀痛、羞明加重。
- 陰虛火旺:肝腎陰虧,虛火內生,目失濡養,症見乾澀畏光,午後加重。
- 氣血不足: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無力,目絡失榮,可見視物昏花、遇光不適。
臨床辨證要點
- 外感實證:多驟發,伴頭痛、鼻塞、脈浮數,屬風熱客表。
- 內傷虛證:病程漸進,兼見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,責之肝腎陰虛。
古籍論述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羞明怕日,謂目不能睜開……皆由火鬱血分。」強調火邪鬱滯為核心病機。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進一步區分,實火者當瀉,虛火者需滋,並列舉方藥如瀉青丸、杞菊地黃丸等。
此證需結合全身症狀與局部望診,細辨寒熱虛實,以定治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