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繡球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繡球風

繡球風為中醫病名,指發於陰囊部位之皮膚瘡疹。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卷六十九載此病名,並指出其即為「腎囊風」,二者同屬一證,為濕熱風邪蘊結下焦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此病多因肝經濕熱下注,或外感風濕熱邪,蘊結於陰囊肌膚而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濕熱鬱蒸,外發為疹,或兼風邪侵擾,導致皮膚瘙癢、破潰滲液等證。若日久不愈,可因濕熱化燥,耗傷陰血,轉為血虛風燥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陰囊皮膚初起可見紅斑、丘疹,繼而搔癢無度,抓之則糜爛滲水,甚者結痂脫屑,反覆發作。濕熱偏盛者,患處潮紅腫脹,滲液黃黏;若風邪偏重,則搔癢劇烈,疹色偏淡;若遷延日久,陰血虧虛,則皮膚乾燥粗厚,呈苔蘚樣變。

中醫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下注證

    • 主證:陰囊潮紅灼熱,密集丘疹或水皰,糜爛滲液,瘙癢劇烈,伴口苦咽乾,小便短赤。
  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解毒止癢。
    • 常用方劑:龍膽瀉肝湯加減,或萆薢滲濕湯
  2. 血虛風燥證

    • 主證:病程日久,陰囊皮膚肥厚粗糙,色素沉著,乾癢脫屑,抓破血痕累累。
    • 舌脈:舌淡紅少津,脈細弦。
    • 治法:養血潤燥,祛風止癢。
    • 常用方劑:當歸飲子四物消風散

外治法

中醫強調內外兼治,外治可選用清熱燥濕、收斂止癢之劑:

  • 濕熱浸淫者,以黃柏、苦參、地膚子煎湯外洗;
  • 乾燥皸裂者,以紫草油青黛膏塗敷。

繡球風之論治,中醫注重辨證施治,針對濕熱、風邪、血虛等不同病機選方用藥,以標本兼顧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