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袖口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袖口疳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疳瘡範疇之一,專指發於男性陰莖部位之特殊潰瘍證候。此症首載於清代《醫宗金鑑‧外科心法要訣》卷六十九,其典型特徵為陰莖表皮異常腫脹,狀如衣袖包覆,故名「袖口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,此症多由三端所致:

  1. 肝經濕熱下注:情志鬱結或飲食不節,致肝失疏泄,濕熱蘊結,循經下犯宗筋。
  2. 毒邪外侵:交媾不潔或外傷染毒,穢濁之邪侵蝕皮肉,與內在濕熱相搏結。
  3. 陰虛火熾:素體腎陰不足,相火妄動,燔灼肌膚,熱盛肉腐成瘡。

臨床表現
發病初期可見陰莖局部皮膚潮紅灼熱,繼而出現粟粒狀膿皰,破潰後形成潰瘍面,邊緣突起腫硬如袖口狀,常伴見:

  • 潰面滲黃濁滋水
  • 周邊皮膚紫暗緊繃
  • 疼痛如針刺或癢痛交作
  • 胯間核(腹股溝淋巴結)腫大拒按

證型辨治

  1. 濕毒蘊結證

    • 主症:潰面糜爛流膿,周圍腫脹光亮
    • 治法:瀉肝解毒、利濕消腫
    • 代表方劑:龍膽瀉肝湯合五神湯加減
  2. 陰虛火旺證

    • 主症:潰面暗紅不鮮,灼痛夜甚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、托毒斂瘡
    • 代表方劑:知柏地黃丸合透膿散化裁

外治要則

  • 初起未潰:以金黃散蜜調外敷,清熱解毒
  • 已潰成瘡:先用苦參湯淋洗,繼以生肌玉紅膏外塗
  • 腐肉不脫:千金散藥線引流,祛腐生新

鑒別診斷
須與下列病症相區分:

  • 便毒(梅毒性硬下疳):潰面基底堅硬如軟骨
  • 蠟燭疳(陰莖岩):潰面狀若翻花,出血惡臭
  • 螳螂瘡(急性蜂窩組織炎):腫勢瀰漫無明確邊界

此病症位雖在皮表,實與肝腎二經密切相關,歷代醫家尤重視「清肝瀉火」與「敗毒去腐」之治則,並強調發病期間需靜養節欲,以防邪毒內陷。在清宮脈案檔案中,曾載有用當歸蘆薈丸加減治療此症之案例,取胡黃連、青黛等藥專清肝經鬱火,足見古代醫家對本病辨治之精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