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頊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頊顱

頊顱為頭骨之別稱,在中醫學理論中屬「奇恆之腑」範疇,與腦、髓密切相關。頭骨為元神之府之外廓,主護腦髓,兼具保護與支持之功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頭為諸陽之會」,而頊顱作為頭部骨骼之總稱,與經脈氣血運行相通,尤與督脈、足太陽膀胱經關係密切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結構與功能
    頊顱由多塊骨骼組成,中醫學雖未細分各骨名稱,然強調其整體性。《黃帝內經》稱「腦為髓之海」,而頊顱為髓海之屏障,其堅固與否影響腦髓之充盈。若頊顱受損或發育異常,可致髓海空虛,引發頭暈、健忘等症。
  2. 與經絡之聯繫
    頭部經絡密布,督脈「上至風府,入屬於腦」,足太陽膀胱經「從巔入絡腦」。頊顱為經氣貫通之要道,氣血瘀滯時,可於頭骨周邊見壓痛或異常變化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「頭骨縫不合」之小儿囟門遲閉,多與腎精不足相關。
  3. 病理表現
    頊顱異常多與先天稟賦或外傷有關。如「解顱」(囟門遲閉)屬五遲之一,責之腎虛髓虧;「頭風」日久者,亦可見頭骨局部觸痛,反映風痰瘀阻絡。古醫籍中亦載「顱囟青筋」為驚風先兆,提示肝風內動。

典籍考據
《類經》註解「頊顱」為「頭骨之統稱」,明清醫家多用於描述小兒顱囟病變。清代《幼幼集成》詳論頊顱與髓之關係,強調「腎主骨生髓」,若頊顱薄弱,當益腎填精。

綜言之,頊顱在中醫學不僅為解剖結構,更與先天之本、經絡氣血相繫,其診察可為辨治腦病、發育障礙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