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虛斑

虛斑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房勞過度,內傷脾腎,復感外邪,致使陽氣虛衰或陰精虧耗,虛火浮游於外而發於肌膚的斑疹證候。此證屬「陰證發斑」範疇,與實熱發斑(如溫病陽明發斑)有本質區別,其病機關鍵在於正氣內虛,無根之火外越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房勞傷腎:縱慾過度或久病耗損,致使腎陰虧虛,陰不制陽,虛火浮越,上熏肺絡,外透肌膚而成斑。
  2. 脾陽受損:過用寒涼藥物或飲食不節,損傷脾陽,中焦虛寒,陽氣外浮,復感風寒,寒邪束表,逼迫虛陽外發為斑。
  3. 氣虛火浮:素體氣虛,或久病耗氣,陽氣失於固攝,虛熱外散,鬱於皮膚,形成淡色斑點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斑疹特徵
    • 斑點稀疏,形如蚊蚤叮咬,色多淡紅、淡白微紅,或隱現淡黑。
    • 好發於腰腹、小腹等陰經循行部位,不同於陽斑之遍身赤燔。
  • 伴隨症狀
    • 腎陰虛者,可見潮熱盜汗、咽乾口燥、腰膝痠軟。
    • 脾陽虛者,多伴畏寒肢冷、食少便溏、倦怠乏力。
    • 氣虛火浮者,常見神疲氣短、脈微弱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脾陽虛衰型

    • 病機:中陽不足,虛陽外越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脾陽,益氣固表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緩則用 參附三白湯(人參、附子、白朮、白芍、茯苓),補中益氣兼溫陽。
      • 急則用 回陽急救湯(人參、附子、乾薑等),回陽固脫。
  2. 腎陰虧虛型

    • 病機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補腎填精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龜柏地黃湯(龜板、黃柏、生地黃等),滋腎陰兼清虛熱。
      • 滋腎益陰煎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等),側重補益腎陰。
  3. 房勞熱入精室型

    • 病機:房勞耗精,虛熱內擾精室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清熱,疏透鬱火。
    • 方藥陶氏消遙湯(柴胡、當歸、白芍等),疏肝透熱兼養陰。
  4. 氣虛熱浮型

    • 病機:正氣虛弱,熱隨氣散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清熱,透疹固表。
    • 方藥人參白虎湯(人參、石膏、知母等),益氣生津兼清透熱邪。

鑒別診斷

  • 陽斑:多由熱入營血所致,斑色深紅或紫黑,密集融合,伴高熱煩渴、舌絳脈數,治宜清熱涼血(如化斑湯)。
  • 虛斑:色淡散在,身無大熱,脈多沉細無力,屬虛證,不可妄用寒涼。

虛斑之治,總以扶正為本,或溫陽益氣,或滋陰降火,務使浮越之火歸位,不可見斑即清,反傷根本。此證亦與「發斑傷寒」「陰證發斑」等相類,臨證需細辨陰陽虛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