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虛喘
病證名,指因正氣虛衰、臟腑功能失調所致之氣喘,屬內傷喘證範疇。首載於《丹溪心法·喘》,其成因多與體虛久病、真元耗損相關,如年老體弱、喘疾遷延、大病後調養失當,或過服攻伐藥物損傷正氣,導致肺脾腎三臟氣虛,攝納無權而發。
病因病機
- 肺脾氣虛:肺主氣司呼吸,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若肺氣虧虛,宜肅無力,或脾虛生濕成痰,上貯於肺,均致呼吸短促。
- 腎不納氣:腎為氣之根,主攝納肺氣。久病及腎,或勞慾傷腎,真元不足,則氣浮於上,動則喘甚。
- 真陰虧耗:陰虛火旺,灼傷肺津,肺失濡潤而氣逆作喘,常見於熱病後期或久咳傷陰者。
臨床表現
虛喘特徵為 氣息短促、聲低息微,如《景岳全書·喘促》所載:「慌張氣怯,皇皇然若氣欲斷,勞動則甚」,其喘雖急促,然 深吸氣後可暫緩(引長一息為快),與實喘之呼吸粗猛、呼出為快迥異。具體可分以下證型:
- 氣虛喘:喘而氣短,自汗畏風,語聲低弱,脈弱,多屬肺脾氣虛。
- 陰虛喘:喘促氣逆,乾咳少痰,顴紅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,乃肺腎陰虛所致。
- 真元耗損喘:喘促日久,呼多吸少,動則尤甚,形瘦神疲,腰膝痠軟,屬腎不納氣。
- 胃虛喘(少見):脾胃氣虛,中氣下陷,兼見食少腹脹,大便溏泄,氣短難續。
辨證要點
虛喘總屬 本虛標實,雖以正虛為主,但常兼痰濁、水飲等病理因素。辨證需分臟腑:
- 肺虛:喘而氣短,易感外邪。
- 脾虛:喘而痰多,倦怠納呆。
- 腎虛:喘甚於夜,腰痠耳鳴,下肢浮腫。
此證 起病緩而病程長,須與實喘(如風寒襲肺、痰熱壅肺)之突發、喘咳並作、聲高氣粗者鑒別。歷代醫家強調「虛喘治腎」,尤重補益下元,然需結合整體調理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