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虛呃

定義
虛呃為中醫病證名,屬呃逆之一型,指因正氣虛弱、臟腑功能失調所致之呃逆。其特徵為呃聲低弱、間隔綿長,伴氣短乏力、脈象虛弱等虛證表現。《證治匯補·呃逆》云:「虛呃,氣不接續,呃氣轉大,脈虛無力。」此證多因氣虛、陽虛或陰虛,導致胃氣失和、逆而上衝而生。

病因病機

  1. 中氣虛弱:勞倦傷脾或久病體虛,中焦氣虛,胃失和降,氣逆作呃。
  2. 脾胃虛寒:過食生冷或寒邪直中,脾陽不振,寒凝氣滯,胃氣上逆。
  3. 脾腎陽虛:腎陽不足,火不暖土,脾胃虛寒,升降失司而致呃逆。
  4. 肝腎陰虛:陰液虧耗,虛火內擾,衝逆胃腑,引發呃逆。
  5. 真元虛脫:久病重疾,元氣耗竭,胃氣欲絕,呃聲微弱,為危候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中氣虛呃

    • 表現:呃聲低弱,氣短懶言,食少倦怠,舌淡苔白,脈虛弱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中氣,和胃降逆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輕症: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加生薑、大棗。
      • 重症:補中益氣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、甘草)。
      • 氣血兩虛者:十全大補湯(八珍湯加黃耆、肉桂)。
  2. 脾胃虛寒呃

    • 表現:呃聲沉緩,脘腹冷痛,喜溫喜按,手足不溫,舌淡苔滑,脈沉遲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,降逆止呃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丁香柿蒂散(丁香、柿蒂、人參、生薑)為基礎方。
      • 理中湯加丁香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、丁香)。
      • 寒甚者:溫胃飲(人參、白朮、扁豆、陳皮、乾薑、當歸、甘草)加丁香。
  3. 脾腎陽虛呃

    • 表現:呃聲微弱,腰膝痠冷,下利清穀,畏寒肢涼,舌淡胖,脈沉細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脾腎,納氣止呃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理陰煎(熟地、當歸、乾薑、甘草)加肉桂、丁香。
      • 大補元煎(人參、熟地、山藥、杜仲、當歸、枸杞、山茱萸、甘草)。
      • 腎陽衰微者:右歸飲(熟地、山藥、山茱萸、枸杞、甘草、杜仲、肉桂、附子)。
  4. 肝腎陰虛呃

    • 表現:呃聲急促,口乾咽燥,顴紅潮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平衝止呃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大補陰丸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、龜板)加代赭石、竹茹。
      • 滋腎丸(黃柏、知母、肉桂)合益胃湯(沙參、麥冬、生地、玉竹)。
  5. 真元虛脫呃(虛脫呃)

    • 表現:呃聲低微,斷續難續,面色蒼白,冷汗淋漓,脈微欲絕。
    • 治法:大補元氣,固脫救逆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急用獨參湯(人參濃煎)或參附湯(人參、附子)回陽固脫。
      • 後續以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合黑錫丹(鎮納浮陽)。

備考
虛呃與實呃(如痰滯、食積、肝鬱所致者)有別,臨證須辨明虛實。其治療以「虛則補之」為綱,依病位(脾、胃、腎、肝)與病性(氣、陽、陰虛)選方用藥,注重標本兼顧。相關證治可參見呃逆虛脫呃等條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