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虛煩
證名,指因正氣虧虛而導致心胸煩熱不寧之證候。其病機多因傷寒誤治後邪熱乘虛內擾,或病後餘熱未清,或由陰血津液虧耗、腎陰不足、虛弱體質者兼夾痰飲等所致。臨床常見胸中鬱悶、夜臥不寧、口乾咽燥等兼症,當辨其虛實標本而治之。
病因病機
- 誤治後邪熱內陷:
見於《傷寒論》太陽病發汗、吐、下後,表邪雖解而裡熱未清,乘虛客於胸膈,擾亂心神,症見「虛煩不得眠」,舌紅苔薄黃,脈細數。 - 陰血津液虧虛:
- 津涸燥結:熱病傷津或久病陰虧,臟腑失潤,虛火內動,症見煩渴咽乾、大便艱澀。
- 血虛生熱:尤見夜間煩躁加劇,伴面色蒼白、舌淡脈細,乃陰血不足,陽氣浮越所致。
-
腎陰虧虛,心火獨亢:
腎水不足,心火失濟,形成「心腎不交」,症見心悸煩熱、腰膝痠軟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 - 痰濕兼夾:
體虛肥人多痰濕,痰阻氣機,鬱而化熱,擾亂心神,見煩悶不寐、苔膩脈滑。
經典治法
- 梔子豉湯(《傷寒論》)
治傷寒誤治後餘熱鬱胸,症見心中懊憹、虛煩不眠,方中梔子清熱除煩,豆豉宣散鬱熱。 - 酸棗仁湯(《金匱要略》)
針對「虛勞虛煩不得眠」,以酸棗仁養肝血、安心神,配伍川芎、知母調血清虛熱。 -
辨證加減:
- 津虧燥結:人參固本丸(生地、麥冬、人參)加棗仁、竹葉,滋陰潤燥。
- 血虛煩熱:當歸補血湯(黃耆、當歸)益氣生血,退虛熱。
- 心腎不交:六味地黃丸(生料)滋腎降火,或合黃連阿膠湯。
- 痰濕擾神:溫膽湯(半夏、陳皮、竹茹)化痰清熱,和胃安神。
- 病後餘熱:竹葉石膏湯或人參竹葉湯清補兼施。
鑑別要點
虛煩當與實熱煩躁區分:
- 實煩:邪熱熾盛,症見高熱、口渴、便秘、脈洪大。
- 虛煩:雖有熱象,但體質虛弱,病勢纏綿,多伴陰血不足或痰濕內阻之徵。此證以「虛」為本,「煩」為標,治療需標本兼顧,不可純用寒涼攻伐。
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王肯堂等皆強調虛煩之治當重調和陰陽,《景岳全書》更指出:「無邪而煩者,陰虛也;有邪而煩者,陽熱也。」臨證需細辨虛實,方能藥證相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