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煩不得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虛煩不得眠

虛煩不得眠,又稱虛煩不得臥,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陰血虧虛、心神失養或因熱邪擾動心神而導致難以入眠、心煩不安的病症。此證首見於《傷寒論》,張仲景將其列為發汗、吐、下法治療後的常見變證之一,其病機多與熱邪內擾、陰虛火旺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1. 熱鬱胸膈

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提到:「發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,若劇者,必反復顛倒,心中懊憹。」此處的「虛煩」並非真正氣血虛弱,而是熱邪未盡、鬱於胸膈,擾亂心神所致。因發汗、吐、下等法雖祛除部分實邪,但餘熱未清,鬱於胸中,導致心神不寧,出現煩躁不眠,甚至劇烈時會有輾轉反側、心中煩悶不安(懊憹)的表現。

2. 陰血不足

後世醫家補充,虛煩亦可因陰血虧虛引起。如《金匱要略》提及陰虛內熱,或因久病、失血、思慮過度導致陰液耗傷,陰不斂陽,虛火內擾心神,使人夜不能寐、煩躁不安。

證候表現

  1. 熱鬱胸膈型

    • 主要症狀:心煩不得眠、輾轉反側、心中懊憹(煩悶不舒)
    • 兼症:胸悶、口乾、舌紅苔黃薄
    • 特點:煩躁因臥位改變而加重,常伴見身熱不退
  2. 陰虛火旺型

    • 主要症狀:夜間煩躁、難以入睡、多夢易醒
    • 兼症:口乾咽燥、心悸健忘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
    • 特點:症狀多於夜間加重,伴有陰虛內熱之象

治療方法

1. 梔子豉湯(《傷寒論》)

適用於熱鬱胸膈之虛煩不得眠,主治「發汗吐下後,虛煩不得眠,心中懊憹」。

  • 組成:梔子(清熱除煩)、淡豆豉(宣散鬱熱)
  • 機理:梔子苦寒,清瀉胸膈鬱熱;豆豉輕清,宣透餘邪,兩藥相配,清宣並用,使熱去煩消。

2. 黃連阿膠湯(《傷寒論》)

適用於陰虛火旺所致之心煩不得臥,症見「心中煩、不得臥」。

  • 組成:黃連、黃芩(清熱瀉火)、阿膠、白芍(滋陰養血)、雞子黃(養陰安神)
  • 機理:清熱與滋陰並行,使心火得降、陰血得補,則心神自安。

3. 酸棗仁湯(《金匱要略》)

適用於肝血不足、虛火擾神之虛煩不眠。

  • 組成:酸棗仁(養心安神)、川芎(調血行氣)、知母(清虛熱)、茯苓(健脾寧心)、甘草(調和諸藥)
  • 機理:養血安神,清熱除煩,尤適合因血虛內熱所致之眠差易驚。

與其他症候鑒別

  1. 實熱煩躁:如陽明腑實證之煩躁,伴見便秘、腹滿痛,用承氣湯類瀉下通腑。
  2. 痰熱擾神:如溫膽湯證,症見胸悶、痰多、苔黃膩,治宜化痰清熱。
  3. 心脾兩虛:如歸脾湯證,伴見心悸、乏力、食慾不振,屬氣血不足,非熱鬱所致。

總結

虛煩不得眠為中醫臨床常見證候,主要分為熱鬱胸膈陰虛火旺兩大類,治療上或清熱宣鬱,或滋陰降火,需辨證用藥方能取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