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虛風

一、病因學名詞

  1. 外感虛風
    虛風為外邪致病因素之一,與「正風」(應時之常風)相對,指違背時令方向的反常風邪。如春季應見東風卻現西風,夏季當有南風卻起北風等。《靈樞·論勇》提及:「黃色薄皮弱肉者,不勝春之虛風。」此類虛風易乘人體正氣不足時侵襲,尤以體質虛弱者為甚,可引發外感表證或伏氣內傷。

二、病證名詞

  1. 小兒慢驚風
    見於《嬰童百問》,虛風亦指「慢驚風」。此因小兒脾胃虛弱、久病失養,或吐瀉傷陽,導致肝風內動。症見手足蠕動、神疲肢冷、面色蒼白、抽搐緩慢無力,屬虛寒性驚風。治法以溫補脾腎、熄風鎮驚為主,常用方如附子理中湯合天麻鉤藤飲加減。
  2. 內生虛風(血虛生風、陰虛動風)
    因陰血虧虛,筋脈失養而引動內風,屬「內風」範疇。臨床表現為眩暈耳鳴、肢體震顫、手足蠕動,甚則突然昏僕,多見於以下情況:

    • 失血傷陰:如大吐、大瀉、外傷失血後,肝血不足,虛風內擾。
    • 久病耗損:熱病後期或慢性病致肝腎陰虛,水不涵木,陽亢化風。

    治法與方藥

    • 滋陰熄風:適用於肝腎陰虛者,方如大定風珠(白芍、阿膠、龜板等)、小定風珠(雞子黃、淡菜等),以滋養真陰、潛陽熄風。
    • 養血柔肝:若血虛為主,可用阿膠雞子黃湯(阿膠、生地、鉤藤等)滋養營血、平息肝風。
    • 益氣復脈:氣陰兩虛兼風動者,可選復脈湯(炙甘草湯加減)益氣養陰、通陽定悸。

三、中醫理論基礎
虛風的生成與肝臟密切相關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。」肝藏血、主筋,陰血不足則筋脈失濡,陽氣無制而化風。此外,虛風亦反映正氣虛損的病理狀態,強調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故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既熄風鎮痙,更重補虛固本。

附:與其他風證鑑別

  • 實風(熱極生風):多因熱邪熾盛,症見高熱抽搐、角弓反張,方用羚角鉤藤湯。
  • 虛風:起於正虛,病勢較緩,無實火之象,以滋養緩肝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