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寒白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虛寒白喉

定義與病因
虛寒白喉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以喉部出現白膜或白塊為主要特徵,因患者素體虛弱、陽氣不足,復感寒邪而發病。《喉證指南》明確指出:「虛寒白喉,脈沈遲無力,由秉質素弱,兼感寒邪所致,非時疫白喉證也。」此病與時疫白喉(由疫癘之氣引起)不同,其病機關鍵在於「虛寒」,即正氣不足、寒邪內侵,導致脾胃陽虛、氣化失司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初期飲食尚可,但隨著病情發展,可見面色青白、唇色淡白、精神萎靡、全身倦怠等陽氣虛衰之象。喉部症狀為局部黏膜蒼白,附著白色膜狀物或塊狀物,觸之不易剝離,偶伴輕微疼痛或異物感,但鮮見高熱、紅腫熱痛等實熱表現。脈象多沉遲無力,舌質淡、苔白滑。此與熱毒熾盛之白喉(如風熱或陰虛型)有明顯區別,後者常見咽喉灼痛、脈數、舌紅等症。

病機分析
從中醫理論而言,脾主運化,為後天之本;腎為先天之本,主一身陽氣。虛寒白喉多因脾腎陽虛,寒濕內生,上泛於喉。寒性收引,凝滯氣血,故喉黏膜失於溫煦而見蒼白;陽虛不化津液,痰濕凝結,則形成白膜。此外,肺氣虛弱,衛外不固,易受寒邪侵襲,寒邪直中少陰(腎經),循經上擾喉關,亦是重要病機。

治療原則與方藥
治法當以「補中溫陽、散寒化濕」為主,著眼於提振脾腎陽氣,温化寒凝。《喉證指南》推薦「溫胃湯」或「桂附理中湯」,兩方均以溫補見長:

  1. 桂附理中湯:由人參、白术、乾薑、甘草(理中湯基礎)加肉桂、附子組成。理中湯溫中散寒,肉桂、附子補命門之火,共奏溫陽散寒、健脾益腎之效。
  2. 溫胃湯:多以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乾薑、吳茱萸等藥組方,側重溫中焦、散寒濕,適用於脾胃虛寒偏重者。

若兼見氣短聲低、咳痰清稀,可加黃芪、五味子補益肺氣;若寒象尤甚,四肢厥冷,可加重附子用量,或配合艾灸關元、氣海等穴。

鑑別診斷
需與以下喉科疾病區分:

  • 時疫白喉:屬疫癘致病,具傳染性,症見喉部灰白腐膜、高熱煩渴、脈洪數,治宜清熱解毒,如用養陰清肺湯。
  • 虛火喉痹:陰虛火旺所致,喉部乾痛、黏膜紅而少津,無白膜,脈細數,治宜滋陰降火,如知柏地黃丸。

總結
虛寒白喉屬陰證、寒證,其辨證要點在於「虛寒」二字,治療需緊扣溫補之法,不可誤用寒涼清熱之劑,以免更傷陽氣。歷代醫家強調「辨證求因」,此證雖名為「白喉」,實與外感疫毒無涉,乃內傷虛寒之候,臨床需細察脈證,方不致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