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寒血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虛寒血崩

病證名:虛寒血崩屬於血崩證型之一,主要因腎陽不足、命門火衰,或脾陽虛弱、統攝無權所致。此外,長期過服寒涼藥物、飲食不節或外感寒邪,亦可能導致此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陽虛衰: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司二便,若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則下元虛冷,胞宮失於溫煦,血失固攝,導致崩漏不止。
  2. 脾陽不振:脾主統血,脾陽虛弱則中氣下陷,固攝無力,血不歸經,發為血崩。
  3. 寒邪內侵:外感寒邪或內傷生冷,寒凝胞宮,血脈凝滯,運行不暢,亦可引發崩漏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出血特徵:血崩不止,血色淡或暗紅,質稀如水,或如屋漏水狀(形容血量多而稀薄),夾有少量鮮血。
  • 伴隨症狀:臍下冷痛,自覺小腹如浸冷水,持續畏寒,四肢不溫,精神萎靡,面色蒼白或晦暗。
  • 帶下異常:帶下量多、色白、質清稀,甚者如水狀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細而遲,或微弱無力。

治療方藥

  1. 溫陽固攝法

    • 單方
      • 丁香散:取丁香研細末,以黃酒送服,或丁香百粒酒煎服,以溫中散寒、止血固衝。
      • 益智仁:炒研細末,淡鹽湯送服,可溫腎縮尿、固崩止帶,適用於腎陽虛之崩漏。
    • 複方
      • 阿膠艾葉湯:阿膠25克(烊化)、熟艾葉5克、乾薑5克,水煎後衝服阿膠,功能溫經止血,適用於虛寒性崩漏伴小腹冷痛者。
  2. 補腎溫脾法

    • 右歸丸加減:適用於腎陽虛衰者,以附子、肉桂、鹿角膠溫補命火,熟地、山茱萸滋腎填精,佐以杜仲、菟絲子固衝任。
    • 黃土湯(《金匱要略》):灶心土、白朮、附子、阿膠等配伍,適用於脾陽不振、統血無力之證。
  3. 外治法

    • 艾灸:選取關元、氣海、三陰交等穴,以艾條隔薑灸,溫通經脈,助陽止血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血熱崩漏:出血量多色鮮紅,伴煩熱口乾,舌紅苔黃,脈滑數,治宜清熱涼血。
  • 氣虛崩漏:出血淡紅質稀,伴氣短乏力,脈虛弱,治以補氣攝血,如舉元煎加減。

備註
虛寒血崩臨床較為少見,多見於素體陽虛或久病耗傷者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陽虛不攝,寒凝血脈」,故治療需著重溫補脾腎、散寒固衝,切忌過用寒涼或收澀之品,以免冰伏邪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