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滑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虛滑痢

病證名,指因體虛所致之久痢滑脫不禁者,屬中醫痢疾範疇。首見於《證治匯補·卷八》,多由久痢不愈,脾氣虛弱,中氣下陷,或腎陽不足,腸道失於固攝所引發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虛氣陷:久痢傷脾,脾氣虛弱則升舉無力,清陽下陷,致腸道滑脫不固。
  2. 腎陽虧虛:若久病及腎,命門火衰,無法溫煦脾土,則下焦不固,痢下無度。
  3. 正虛邪戀:濕熱或寒濕之邪未盡,留滯腸道,正氣漸耗,形成虛中夾實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痢下頻頻,滑脫不禁,無顯著腹痛或裏急後重(虛坐努責)。
  • 兼症:四肢倦怠、面色萎黃、納差食少、腹中隱痛、畏寒肢冷(若腎陽虛者更甚)。
  • 舌脈:舌質淡胖或有齒痕,苔白滑;脈沉細弱,或遲緩無力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益氣固澀:以補中益氣為主,佐以收澀。
    • 常用方:真人養臟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加減,含人參、白朮、肉豆蔻、訶子等,溫補脾腎、澀腸止瀉。
  2. 溫補腎陽:若腎陽虛甚,可選桃花湯(《傷寒論》)合四神丸(《證治準繩》),以赤石脂、乾薑溫澀,補骨脂、吳茱萸助陽。
  3. 升提中氣:配合黃耆、升麻等藥,升舉下陷之清陽。

相關病證辨析

  • 虛痢:泛指體虛所致痢疾,未必兼滑脫,治法以補虛為主。
  • 久痢:病程遷延,虛實夾雜,需辨氣血陰陽之損。
  • 滑痢:側重「滑脫」之象,與虛滑痢病機相通,但後者更強調正氣虧虛之本。

虛滑痢屬痢疾重症,其治需標本兼顧,然固澀不可過早,恐留邪內閉;亦不可純補,當視邪正盛衰靈活調方。歷代醫家重視「脾腎同治」,如張景岳提及:「久痢無火,多因脾腎之虛。」臨證尤需細察虛實轉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