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虛黃
定義與病因
虛黃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明醫指掌》。此證多因勞倦過度、飲食失調或久病耗傷,導致氣血兩虛、脾失健運所致。其病機核心在於氣虛無力推動血行,血虛則肌膚失養,故而發黃。與濕熱蘊結之陽黃、寒濕阻滯之陰黃不同,虛黃屬「黃疸之虛證」(《丹溪心法》),黃色淺淡,且無目黃、尿黃等典型疸證特徵。
臨床表現
- 膚色特徵:周身皮膚呈淡黃色,萎暗無華,但爪甲、目睛不黃(與黃疸鑑別要點)。
- 氣血虧虛證:口淡無味、怔忡心悸、耳鳴如蟬、肢體倦怠、腳膝酸軟、微發寒熱。
- 脾虛濕困證:小便濁澀不暢、納差便溏,甚則輕度浮腫。
治法與方藥
虛黃治療以「補虛固本」為大法,依氣血陰陽偏損擇方:
- 氣血雙補
- 十全大補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補氣,當歸、川芎、熟地、白芍養血,佐肉桂、黃芪溫陽益氣,適用於氣血兩虛兼陽氣不足者。
- 人參養榮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):在四君子湯基礎上加五味子、遠志寧心安神,更適宜怔忡失眠明顯者。
- 健脾和中
- 四君子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,配伍陳皮、半夏(如六君子湯)可增化痰濕之效,適用於脾虛為主者。
- 黃芪建中湯(《金匱要略》):以小建中湯溫中補虛,加黃芪益氣升陽,尤適飢時脘脹、勞後黃色加劇者。
- 精血虧虛
- 四物湯(《仙授理傷續斷秘方》)合補中益氣湯:當歸、熟地補血,黃芪、人參益氣,適用於久病血枯肌燥者。
鑑別診斷
- 脫力黃:多見於農耕勞作者,因勞傷氣血,黃兼見倦怠嗜臥,治以益氣為主(如補中益氣湯)。
- 萎黃:以肌膚乾枯萎黃為特徵,常伴蟲積,方選黃病絳礬丸(《醫宗金鑑》)。
文獻溯源
《證治匯補》強調「虛黃非疸」,需與黃疸區別;《丹溪心法》則提出「胃虛黃」概念,主張從脾胃論治。歷代醫家均重視補益與調理脾胃,反映「脾為后天之本」的理論核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