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火耳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虛火耳癰
中醫病名溯源
虛火耳癰之名首載於清代高秉鈞所著《瘍科心得集》卷上,原文述:「所謂虛火耳癰者,或因肝膽怒火遏郁,或因腎經真陰虧損,相火亢甚而發。」此證屬耳癰之特殊類型。清代醫家對此證之描述,反映出其深諳臟腑陰陽辨證之精要。
病因病機
虛火耳癰之發病機理可分為二大類型:
- 
肝膽鬱火型:
- 情志失調導致肝氣鬱結
 - 鬱久化火,上炎耳竅
 - 肝膽經脈循行耳周,鬱火循經上擾
 
 - 
腎陰虧虛型:
- 腎陰不足,水不制火
 - 相火妄動,上灼耳竅
 - 腎開竅於耳,虛火易侵
 
 
臨床表現
其主要證候特徵有:
- 耳部疼痛較實火耳癰為緩
 - 耳內灼熱感伴隨耳鳴
 - 夜間症狀加重
 - 可兼見口乾咽燥
 - 舌質紅少苔
 - 脈象細數
 
鑑別診斷
需與以下病證區分:
- 實火耳癰:疼痛劇烈,紅腫明顯,發病急驟
 - 耳疔:局部局限性腫痛,形小而根深
 - 耳瘡:外耳道瀰漫性紅腫,滲液明顯
 
治療原則
- 
肝膽鬱火型:
- 治宜疏肝解鬱,清泄膽火
 - 可選柴胡疏肝散加減
 
 - 
腎陰虧虛型:
- 治宜滋陰降火,補腎填精
 - 可選知柏地黃丸加減
 
 
常用中藥
- 山梔子:清三焦鬱熱
 - 柴胡:疏肝解鬱
 - 知母:滋陰降火
 - 黃柏:清相火
 - 生地黃:滋補腎陰
 - 牡丹皮:清血分伏熱
 
相關理論
虛火耳癰的辨證體現了中醫「同病異治」的原則,雖同為耳癰,然因其病機不同,治法迥異,充分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。此證也印證了《內經》「上病下取」的治療思想,局部耳部病變可通過調理肝腎而獲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