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火眩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虛火眩暈
虛火眩暈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肝腎陰虛,陰不制陽,導致虛火上炎,擾動清竅而引起的眩暈症狀。此證屬內傷眩暈範疇,多因久病體虛、勞倦過度、房事不節,或情志失調,耗傷肝腎之陰,致使陰精虧損,虛火內生,上衝頭目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肝腎陰虛:肝藏血,腎藏精,肝腎同源。若肝腎陰精不足,水不涵木,則肝陽偏亢,虛火內生。
- 虛火上炎:陰虛則陽亢,虛火循經上擾清竅,導致頭目失養,發為眩暈。
- 龍雷之火上衝:中醫稱肝腎虛火為「龍雷之火」,此火本應潛藏於下,若陰虛不能斂陽,則火勢上燔,衝擊頭面,引發眩暈。
臨床表現
- 頭暈目眩,自覺天旋地轉,甚則閉目難睜。
- 伴有耳鳴如蟬,午後或夜間加重。
- 面赤顴紅,口乾咽燥,五心煩熱。
- 腰膝痠軟,失眠多夢,盜汗。
- 舌紅少苔,脈細數或弦數。
辨證分型
虛火眩暈可與以下證型相關聯:
- 火衝眩暈:虛火或實火上攻頭目,眩暈驟發,伴頭痛、面紅耳赤。
- 陰虛眩暈:以陰液虧耗為主,眩暈日久,兼見形體消瘦、舌乾少津。
- 腎虛眩暈:偏重腎陰不足,眩暈與腰膝無力、遺精早泄並見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滋陰降火、平肝潛陽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下:
- 知柏地黃丸:滋腎陰、瀉虛火,適用於肝腎陰虛火旺者。
- 天麻鉤藤飲:平肝息風,清熱活血,適合肝陽上亢兼虛火者。
- 左歸丸:補益腎陰,填精益髓,用於腎陰虧損之眩暈。
針灸可選太溪、三陰交、肝俞、腎俞等穴,以滋陰涵陽。
虛火眩暈的調理需注重養陰清熱,避免辛燥耗陰之品,具體用藥須依個體體質及兼證加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