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刺血療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刺血療法
刺血療法,又稱「刺絡療法」,為中醫針灸治療技術之一,其法以三棱針、皮膚針或小眉刀等器具刺破體表淺層靜脈或特定穴位,放出少量血液,以達到疏通經絡、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之效。此法源遠流長,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其中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提及「菀陳則除之」,即指瘀血阻滯當以放血祛除,為後世刺血療法奠定理論基礎。
操作工具與手法
- 三棱針點刺:以鋒利之三棱針對準穴位或瘀絡快速點刺,適用於熱證、實證,如高熱、咽喉腫痛等。
- 皮膚針扣刺:以梅花針或七星針輕叩皮膚,刺激範圍較廣,多用於皮膚病或局部氣血瘀滯,如神經性皮炎。
- 小眉刀挑刺:以刀刃挑破特定部位,常見於治療疔瘡或深層瘀結。
- 滾刺:以特製滾針於患處來回滾動,適用於面積較大之病竈,如腰背疼痛。
作用機理
中醫認為,刺血療法主要通過以下途徑發揮療效:
- 通經活絡:直接刺激絡脈,破除瘀滯,恢復氣血運行。
- 瀉熱解毒:針對實熱證,放血可引邪外出,如中暑或急性扁桃體炎。
- 調和陰陽:通過調整營衛氣血,平衡臟腑功能,如頭痛或失眠。
臨床應用
刺血療法多用於實證、熱證及瘀血證,常見適應症包括:
- 外感熱病:如風熱感冒、高熱不退,可於大椎、十宣穴放血。
- 頭面疾患:偏頭痛、目赤腫痛,取太陽穴或耳尖刺血。
- 皮膚病症:癮疹、瘡癤,以局部阿是穴或委中穴刺絡拔罐。
- 急症處理:中暑昏厥,速刺人中、十二井穴以醒神開竅。
理論依據
《內經》強調「血實宜決之」,指出瘀血內停當以放血疏通;後世醫家如張子和更將刺血列為「汗、吐、下」三法之外的重要祛邪手段。現代研究亦發現,刺血可調節微循環、增強免疫,與中醫「祛瘀生新」之說相合。
刺血療法雖效捷力宏,然須辨證精準,手法純熟,方得事半功倍之效。歷代醫家結合臨床經驗,發展出豐富的刺絡技法,使其成為中醫外治法的特色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