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火牙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虛火牙衄
病證名,指因陰虛火旺或腎中虛火上炎所致之齒齦出血證候。此證屬中醫「齒衄」範疇,與「實火牙衄」相對,多見於體虛久病或年老腎精虧損者。
病因病機
- 腎陰虧虛: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。腎陰不足則虛火內生,循經上灼齒齦,迫血妄行。
- 脾不統血:如《醫門補要》所述「病後中虛」,脾胃氣虛失於統攝,陽浮不斂而致無根之火上沖。
- 久病耗傷:熱病後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,致氣陰兩傷,虛熱內擾。
臨床表現
- 齒齦滲血,血色淡紅,時作時止
- 口乾咽燥而不欲多飲
- 或伴牙齒鬆動、腰膝酸軟
- 舌質紅少苔,脈細數或虛弦
證候辨析
此證需與胃經實火牙衄相鑑別:
- 虛火牙衄:出血緩慢,量少色淡,多伴陰虛或氣虛見證,脈虛細。
- 實火牙衄:出血急猛,色鮮紅,兼口臭便秘,脈洪數有力。
治法方藥
-
滋陰降火法
- 主方:六味地黃丸加減(熟地、山萸肉、山藥、丹皮、澤瀉、茯苓)
- 虛火甚者,佐少量肉桂(如《醫門補要》用三分)引火歸原
- 陰虛甚者可加知母、黃柏(如知柏地黃丸)
-
益氣攝血法
- 脾不統血者用歸脾湯加減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龍眼肉等)
- 氣陰兩虛者可選生脈散合茜根散
古籍論述
- 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陰虛陽勝,則水虧火炎,故血隨火動……治宜壯水為主。」
- 《血證論》指出:「虛火牙衄,其血點滴而出,宜滋其陰而抑其陽。」
現代闡釋
從中醫微觀辨證角度,虛火牙衄涉及腎-骨-髓-血軸功能失調。現代研究表明,此證與牙周組織微循環障礙、局部營養代謝異常相關,符合中醫「久病入腎」「精血同源」理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