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火牙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虛火牙痛

定義與病機
虛火牙痛屬中醫齒科常見證型,多因腎陰虧虛或肝腎陰不足,致虛火上炎,灼爍齒齦而發痛。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陰虛于下,則陽亢于上」,此類牙痛本於陰虛,標見火象,其痛隱隱,時作時休,常伴牙齒浮動,與實火牙痛之劇烈脹痛有別。

臨床特徵

  • 痛感性質:牙痛隱隱,綿延不止,午後或夜間加重,遇熱刺激易發,得冷稍緩卻不耐久。
  • 伴隨症狀:多見齒齦微紅不腫(甚或萎縮)、牙根鬆動、口乾咽燥、顴紅潮熱、舌紅少津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  • 好發人群:素體陰虛者、勞倦過度或久病耗陰者常見,中老年腎精漸衰者尤多。

病理分型

  1. 腎陰虧虛型:主因縱慾過度、年老腎衰或久病傷陰,致腎水不足,虛火循足少陰經上擾齒齦。
    典型表現:牙痛伴腰膝痠軟、耳鳴健忘,舌紅苔薄,脈沉細數。
    治法:滋腎填精為主,佐以引火歸元,方用六味地黃丸加骨碎補、牛膝。
  2. 肝腎陰虛型:情志鬱結化火,或熬夜耗傷肝陰,肝陽妄動挾虛火上沖。
    典型表現:牙痛連及頭側,煩躁易怒,目乾澀,脈弦細。
    治法:滋水涵木,方選一貫煎合知母、黃柏。

經典方藥

  • 主方:知柏地黃湯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、知母、黃柏)為基礎,陰虛甚者加玄參、麥冬;齒動明顯者加龜板、牡蠣。
  • 變通應用:若兼胃陰不足,見舌光少苔,可合益胃湯;虛火熾盛致齦衄者,酌加旱蓮草、女貞子。

外治法輔助

  • 含漱:淡鹽水或玄麥甘桔湯煎汁含漱,取其咸寒滋陰降火之性。
  • 穴位按壓:取太谿(腎經原穴)、照海(通陰蹻脈)等穴,以指柔按,導虛火下行。

與實火牙痛鑑別
實火牙痛多因胃火上攻或風熱外襲,痛勢劇烈且持續,齦腫明顯,伴口臭便秘,舌紅苔黃厚,脈洪大。治當清泄實火,如清胃散等,與虛火證治迥異。

古籍考據
《聖濟總錄》提及「腎衰則齒豁,精固則齒堅」,強調齒骨關係;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更明言:「上熱下寒之證,多系真陰虧損」,道出虛火牙痛本虛標實之特質。此證調治當恪守「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」原則,慎用苦寒直折,免更傷真陰。

(註:本文純述中醫理論,不含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