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積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虛積痢

病證名,出自《普濟方》。此證多見於小兒,主因脾胃虛弱,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以致食滯內停,日久成積,積滯不化,損傷脾胃,轉為虛積痢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腹痛綿綿,喜按且按之柔軟。
  • 里急後重,便意頻繁卻排便不暢,日夜無度。
  • 大便多溏薄或夾雜未消化食物,氣味腥腐。
  • 患兒面色萎黃,身形消瘦,神疲倦怠,納差食少。

病機分析
小兒脾常不足,運化力弱,若飲食失調,易致乳食停滯。滯久化熱,灼傷腸絡,或脾虛氣陷,清陽不升,濕濁下注大腸,故見下痢不止。然因脾胃已虛,雖有積滯,腹痛卻喜按,屬虛中夾實之候。

治療原則
當以健脾消積、調氣止痢為主。

  • 可選用大安丸(含白朮、山楂、神麴等)健脾消食,合香連丸(黃連、木香)清熱燥濕、行氣止痛。
  • 若久痢氣虛,可酌加黨參、茯苓以補脾益氣;若兼陽虛畏寒,可佐炮薑、肉蔻溫中固腸。

典籍補充
《幼科發揮》指出:「積痢者,宿食積於腸胃,新谷不得運化,故下痢黏膩。」虛積痢尤重脾胃調理,不可過用攻伐,以免重虛其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