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虛家,乃中醫臨床常用術語,專指平素體質虛弱之人。此概念源自《傷寒論·辨厥陰病脈證並治》所載:「諸四逆厥者,不可下之,虛家亦然。」張仲景在此明確指出,對於四肢厥逆之證候,不可妄用下法,而虛家體質者亦當遵循此治療禁忌。

從中醫理論探析,虛家之形成多與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失養,或久病耗損等因素相關。此類人群正氣虧虛,陰陽氣血皆易失調,常見面色㿠白、精神萎靡、氣短乏力、脈象細弱等虛象。其體質特點決定了此類患者對外邪之抵抗力較弱,易感六淫;對藥物之耐受性亦較低,攻伐之品尤須慎用。

在體質分類上,虛家可進一步區分為氣虛、血虛、陰虛、陽虛等不同類型:

  1. 氣虛者,多見倦怠乏力、自汗、舌淡脈弱
  2. 血虛者,常見面色蒼白、心悸失眠、爪甲不榮
  3. 陰虛者,多見潮熱盜汗、口燥咽乾、舌紅少苔
  4. 陽虛者,則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、脈沉遲

於六經辨證體系中,虛家尤須注重太陰、少陰兩經之虛損。太陰虛寒者,運化失職而見腹滿吐利;少陰陽虛者,則呈現脈微細、但欲寐等危候。在治療法則上,當遵循「虛則補之」之旨,然須辨明氣血陰陽之所虧,分別施以益氣、補血、滋陰、溫陽等法。

歷代醫家對虛家之調治多有發揮,如李東垣強調脾胃氣虛之用補中益氣,張景岳重視命門陽虛之溫補腎陽,葉天士則擅長養育胃陰以療虛損。可見虛家之治,貴在辨證精準,補養得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