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虛瘕
虛瘕乃中醫病證名,屬「瘕病」範疇,因小腸熱邪移行至大腸,致使熱結深伏,津液耗傷而發。此證名出《黃帝內經》,並於後世醫籍如《宣明論方》中有所闡述。
病因病機
《素問·氣厥論》云:「小腸移熱於大腸,為虛瘕,為沈。」揭示其根本病機為「小腸熱移大腸」。小腸主泌別清濁,若熱邪蘊結,下移大腸,則大腸傳導失職,熱結化燥,津虧液耗,遂致大腸燥澀不通,形成虛瘕之證。《宣明論方》進一步解釋:「大腸小腸移熱名虛瘕,津液耗散,不能滑利,菀結而大腸秘澀。」指出其病理關鍵在於熱結津傷,傳導不利。
臨床表現
虛瘕之證多見於婦女(《宣明論方》稱為「主女病」),然非僅限於女性。其主要症狀包括:
- 腹部結塊:瘕病特徵為腹內結塊,聚散無常,按之可移,或隱或現,與「癥」(固定不移)有別。
- 便閉燥結:因大腸熱結津虧,傳導受阻,故見大便艱澀難行,甚則秘結不通。
- 腹滿或隱痛:熱結氣滯,可伴隨腹脹滿悶,或時有隱痛,然痛無定處。
- 其他兼症:或見口乾舌燥、小便短赤等熱盛津傷之象。
治療原則
虛瘕之治,當以「清熱潤腸,行氣通腑」為主,兼顧津液之調養。金代劉完素《宣明論方》載「檳榔丸」為代表方劑,其組方多含檳榔、大黃等藥,功擅破氣消積、瀉熱通便,針對熱結氣滯之病機而設。後世醫家臨證時,亦可辨證選用:
- 熱結甚者:酌加黃連、黃芩以清瀉腸熱。
- 津虧明顯者:輔以生地、玄參、麥冬等滋陰潤燥。
- 氣滯重者:配伍厚朴、枳實等行氣導滯。
鑒別診斷
虛瘕與其他「瘕病」需相區別:
- 伏瘕:亦為熱結所生,然病位更深,或兼瘀血,症見結塊堅硬,疼痛較甚。
- 血瘕:多因瘀血內停,常見於婦人經產後,結塊固定,伴月經異常。
- 食瘕:因食滯不化,結聚成塊,多見脘腹痞滿,噯腐吞酸。
古籍考據
虛瘕理論源於《內經》,除《氣厥論》外,亦可參見《靈樞·水脹》對瘕病之描述:「瘕者,假也,謂其有形假聚,推移可動。」另《諸病源候論》闡述瘕病「由寒溫不調,飲食不化,與臟氣相搏結所生」,補充虛瘕之成因非獨熱結,尚有寒熱錯雜之可能。
虛瘕一證,體現中醫「臟腑相關」及「傳變」理論,其治療須標本兼顧,既清熱通腑,又需防津液再傷,方合「治病求本」之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