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虛經乃中醫經絡理論中的重要概念,指因氣血不足而導致的絡脈空虛狀態。其理論淵源可溯至《黃帝內經》,尤以《素問·調經論》所載「不足則視其虛經」為經典論述,揭示氣血虧虛與經絡濡養失調的病理關聯。
一、理論基礎
虛經之形成,根於「氣血失充」與「經絡失養」的相互作用:
- 氣虛:衛外不固,推動無力,經氣運行遲滯,致絡脈難以維繫正常張力
- 血虛:濡養失職,脈道不充,呈現絡脈塌陷、色淡之象
- 經氣虛衰:十二正經氣血虧少,難以輸布精微於細絡,形成「大經虛而小絡空」的傳變鏈
二、臨床辨識要点
古醫家通過「望、切、問」三法察識虛經:
- 望診:虛經所過體表部位可見肌膚萎弱不澤,或現蒼白、青灰之色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經脈者,常不可見也,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」,然皮部色變可佐證
- 切診:循按虛經所屬皮部,多有鬆軟凹陷感,按之回盈緩慢。若虛及陽經,常見溫度偏低;虛涉陰經,多現彈性減弱
- 脈象:相應經脈的寸口分部脈多呈細弱或沉微,如脾經虛者右關沉弱,腎經虛者左尺細微
三、與臟腑的關聯
虛經并非孤立存在,其與臟腑功能衰退互為因果:
- 脾虛:足太陰經氣血乏源,多見四肢虛經浮現,伴食少腹脹
- 肝血虧:足厥陰經失養,常見脅肋部絡脈隱伏不顯,目澀肢麻
- 腎精耗:督脈及足少陰經虛衰,多現腰脊絡脈陷下,耳鳴骨萎
四、與其他病理狀態的鑒別
虛經需與下列概念區分:
- 經氣鬱滯:雖有經絡不暢,但屬實證,按之有韌感而非塌軟
- 絡脈瘀阻:可見絡脈迂曲增粗,色紫暗,與虛經之隱伏淡白迥异
- 衛陽不固:屬表虛不攝,多現汗出惡風,但經脈本身未必空虛
五、理論發展
歷代醫家對虛經的認識不斷深化:
- 《鍼灸甲乙經》提出「虛經宜灸,以火濟氣」的溫補思路
- 李東垣在《脾胃論》中闡述「內傷虛經,當以甘溫益氣為本」
- 葉天士於《臨證指南醫案》發展「虛絡宜通補」之法,強調在填補氣血同時佐以輕靈通絡之品
虛經概念實質上是中醫「形氣相關」理論的具體體現,通過經絡系統將氣血盛衰與形體變化相聯繫,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。其診察方法與調治理念,至今仍在鍼灸、推拿及內服方藥等領域發揮指導作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