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虛痙
病證名,指因氣血虧虛,筋脈失養所致之痙病,屬內傷痙證範疇。首見於《證治匯補·痙病章》,明代虞摶《醫學正傳·痙病》進一步闡述:「亦有絕無風邪,而筋脈攣急、角弓反張者,乃血脫不能榮筋之故。」強調此證雖無外感風邪,然因氣血虛極,筋脈失於濡潤溫煦,故發為拘急抽搐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兩虛:久病體弱、失血過多,或脾胃虛弱,化源不足,致氣血虧損,筋脈失養。
- 津液耗傷:汗、吐、下過度,或熱病後期陰液耗損,血燥生風,筋脈攣急。
- 肝腎不足:肝藏血主筋,腎藏精生髓,肝腎虧虛則精血不充,虛風內動而發痙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四肢搐搦,筋脈拘急,或見角弓反張,然發作較緩,勢不甚劇。
- 兼症:頭暈目眩,面色蒼白或萎黃,自汗神疲,氣短懶言,唇甲淡白。
- 舌脈:舌質淡、苔薄白,脈細弱或細澀,重按無力。
治療原則
以「益氣補血,熄風舒筋」為大法,標本兼治。
-
氣血雙補
- 當歸補血湯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:黃芪、當歸,補氣生血,適用於血虛陽浮之輕證。
- 八珍湯(《正體類要》):四君子湯合四物湯,氣血同調,適用於氣血兩虛明顯者。
- 大營煎(《景岳全書》):當歸、熟地、枸杞等,滋陰養血,尤宜肝腎精血不足者。
-
熄風通絡
- 常佐鈎藤、蠍尾(全蠍)、天麻等藥,平肝熄風、通絡止痙;若兼陰虛,可加白芍、龜板滋陰潛陽。
-
隨證加減
- 自汗多者,加黃芪、浮小麥固表斂汗。
- 心悸失眠,加酸棗仁、龍眼肉養血安神。
- 脾胃虛弱,納差者,加白朮、茯苓健脾助運。
鑒別診斷
- 實痙:多因外感風寒濕邪或熱極生風,症見抽搐劇烈、發熱、脈弦緊,治宜祛邪為主,如羌活勝濕湯、羚角鈎藤湯等。
- 陰虛動風:見於溫病後期,抽搐伴舌紅少苔,脈細數,治宜滋陰熄風,如大定風珠。
歷代醫家論述
- 《證治準繩》強調:「血虛則筋急,此痙病之由。」
- 《張氏醫通》指出:「凡大病後、新產後、瘡瘍後,氣血槁竭,筋無所養,故成痙。」
虛痙屬本虛標實之證,臨床需辨明氣血陰陽孰虛為主,兼顧熄風緩急,尤重補益培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