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刺血拔罐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刺血拔罐法
刺血拔罐法,又稱刺絡拔罐法,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結合針刺與拔罐技術,以達到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、清熱解毒之效。此法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刺絡者,刺小絡之血脈也」之理論,屬「瀉法」範疇,適用於實證、熱證及經絡瘀阻之症。
操作原理
- 刺絡放血:先以三棱針或皮膚針(梅花針)於特定穴位或瘀絡處淺刺,令少量血液滲出。選穴多依「經絡辨證」,如委中穴治腰痛、十宣穴救急,或局部阿是穴。
- 拔罐吸瘀:隨即於刺血處施以火罐,藉負壓吸引使瘀血外排,增強瀉熱逐瘀之力。罐內可見黯紫血塊或黃色組織液,中醫視為「病邪外透」之象。
臨床應用
- 痺證疼痛:如肩頸腰腿痛,取膀胱經或督脈穴位,刺血後拔罐以疏經活絡。
- 熱毒壅盛:癰腫瘡瘍或咽喉腫痛,於大椎、耳尖等穴刺血拔罐,清泄熱毒。
- 氣滯血瘀:針對跌打損傷或月經不調,局部刺絡配合拔罐,散瘀調經。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「不通則痛」,瘀血、熱毒阻滯經絡,可致氣血運行不暢。刺血拔罐直接作用於血絡,遵循「宛陳則除之」原則,透過祛除惡血,促進氣血新生,恢復「通則不痛」之生理狀態。
此法屬傳統「瀉實」手法,需辨證施治,尤重操作技巧與穴位選擇,為中醫針灸學中重要療法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