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勞發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虛勞發熱
病證名,指因虛勞虧損所導致的發熱證候,以陰虛內熱最為常見。其病因多與臟腑虧虛、氣血失調有關,屬內傷發熱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陰虛陽亢:如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熱候》所述:「虛勞而熱者,是陰氣不足,陽氣有餘,故內外生於熱,非邪氣從外來乘也。」陰精耗損,陰不制陽,虛火內生,發為熱象。
- 情志勞傷:如過度憂思、勞役,或大喜大怒大痛大沮,耗損精氣,致使陰陽失衡。
- 飲食起居失節:醉飽後行房,或飲食不調,損傷脾胃,氣血生化不足,久而累及陰液。
- 瘀血內阻:如《風勞臌膈四大證治·虛勞》提到:「虛勞發熱,未有不由瘀血者。」氣機不暢,營衛凝滯,瘀久化熱,形成虛中夾實之證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多見夜熱、內熱、虛熱,或僅見午後潮熱、五心煩熱。
- 久病深化:發展為骨蒸內熱,伴盜汗、顴紅、口燥咽乾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瘀血致熱:可見熱象纏綿,兼見肌膚甲錯、面色晦暗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辨證論治
-
陰虛發熱:
- 治法:滋陰清熱,疏邪潤燥(參《理虛元鑒》)。
- 方藥:清骨散、青蒿鱉甲湯加減,重用鱉甲、知母、地骨皮等滋陰退熱之品。
-
陽虛發熱(較少見):
- 治法:溫補元陽,引火歸原。
- 方藥:金匱腎氣丸或補中益氣湯加附子,以補益脾腎之陽。
-
瘀血發熱:
- 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清熱。
- 方藥:大黃䗪蟲丸,破血逐瘀,兼顧扶正。
相關證候辨析
- 陰虛發熱:以陰虛為本,虛火內擾,熱象偏於午後或夜間。
- 血虛發熱:多因失血後營血虧虛,熱勢不高,伴面色蒼白、心悸怔忡。
- 氣虛熱:因中氣不足,陰火內生,常見倦怠乏力、自汗、低熱不退。
- 骨蒸潮熱:屬陰虛熱之重症,熱自骨髓透發,兼見形瘦、脈沉細。
虛勞發熱宜細辨虛實標本,或滋陰,或化瘀,或溫補,總以調和陰陽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