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勞吐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虛勞吐血
病證名
虛勞吐血是由五臟虛損所導致之吐血證,屬內傷吐血範疇,首見於《千金要方》卷十二。其病因多由久病體虛、過勞耗損、情志內傷或飲食失調,致使臟腑氣血陰陽虧虛,血脈失固,血不歸經而妄行。
病因病機
虛勞吐血之病機以「虛」為本,涉及心、脾、肝、肺、腎五臟功能失調,或陰虛火旺,或陽虛失攝,或氣血兩虧,致使血溢脈外。
辨證論治
-
心經病變
- 心陰虛,虛火動血:症見虛煩不寐、怔忡健忘、神氣不安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選天王補心丹、朱砂安神丸。
- 心陽不固:兼見汗出驚悸,或心腎不交之夢遺溺赤,可於前方加龍骨、牡蠣、酸棗仁、蓮子心、浮小麥等以斂汗安神。
- 心火虛衰,氣血不足:形體瘦削、心悸氣怯,六脈細弱。治宜補益脾胃、養心安神,方用人參養榮湯。
-
脾經病變
- 思慮傷脾,氣不攝血:症見健忘怔忡、驚悸盜汗、嗜臥少食、大便不調,舌淡脈弱。治宜健脾養心、益氣攝血,方用歸脾湯。
- 脾陰虛損:脈數身熱、咽痛聲啞,適用養真湯以滋脾陰。
- 脾陽不振:運化無力,食少腹脹,宜健脾溫中,方用香砂六君子湯。
-
肝經病變
- 肝陰不足,虛熱擾絡:吐血伴虛煩不眠、骨蒸夢遺,舌紅少津。治宜滋養肝血、清熱除煩,方用四物湯加酸棗仁、知母、牡蠣、阿膠等。
-
腎經病變
- 腎陰虧虛,虛火刑金:症見吐血喘咳、足痿骨蒸、痰血成癆。治宜滋補腎陰,方選六味地黃丸、左歸飲。若骨蒸潮熱明顯,可配合大補陰丸滋陰潛陽。
- 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:兼頭暈腰痛、水腫喘促、小便不利。治宜溫補腎陽,方用腎氣丸。
-
肺經病變
- 肺陰虛竭,絡燥血溢:血隨氣逆,乾咳痰少。治宜潤肺養陰,方用辛字潤肺膏、地魄湯或生脈散。
相關理論
虛勞吐血與「內傷吐血」有交集,臨床需辨明臟腑虛損側重,結合脈症,調補陰陽氣血。歷代醫家如《血證論》強調「止血毋忘化瘀,補虛需兼調氣」,治療時可佐以和血之品,如三七、茜草等,以達標本兼顧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