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勞自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虛勞自汗
病證名,屬虛勞病範疇,指因長期氣血虧損、衛陽虛弱,導致腠理不固、津液外泄而出現的自發性汗出。此證首載於《世醫得效方·大方脈雜醫科》,強調衛氣虛衰為核心病機。
病因病機
- 衛氣虛弱:衛氣行於體表,主司腠理開闔。若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勞倦過度、久病耗傷,致衛陽不振,肌表失於固攝,汗液外溢。
- 氣血兩虧:虛勞日久,脾胃生化無力,氣血不能充養皮毛,腠理疏鬆,故見自汗。《內經》云:「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」,提示汗血同源,氣虛血弱易致津液不守。
- 肺脾氣虛:肺主氣、外合皮毛,脾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肺脾兩虛則衛表不固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言「虛勞裏急,諸不足」,可伴見氣短乏力等症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靜坐或輕微活動即汗出不止,汗質清稀,動則尤甚。
- 兼症:畏風怯冷,面色㿠白,神疲氣短,語聲低微,或伴心悸、形體消瘦。
- 舌脈:舌淡胖、苔薄白,脈細弱或浮緩無力。
治法與方藥
-
益氣固表
- 代表方:
- 芍藥黃芪湯(《世醫得效方》):黃芪補肺脾之氣,芍藥歛陰和營,佐白朮、甘草健脾固衛。
- 黃芪建中湯(《金匱要略》):黃芪益氣實表,桂枝湯調和營衛,加飴糖溫中補虛,適用於兼裏寒者。
- 加減:若汗多不止,可加麻黃根、浮小麥歛汗;氣虛甚者,重用黨參、白朮。
- 代表方:
-
調補肺脾
- 玉屏風散(《醫方類聚》):黃芪、白朮補氣健脾,防風走表袪風,標本兼顧,適用於表虛易感風邪者。
相關鑑別
- 陰虛盜汗:寐中汗出,醒則汗止,伴見潮熱、舌紅少苔,治宜滋陰降火,如當歸六黃湯。
- 陽虛自汗:汗出畏寒、四肢不溫,屬腎陽不足,宜右歸丸温補命門。
古籍論述
《景岳全書·汗證》曰:「自汗者,屬陽虛,腠理不固,衛氣之所司也。」強調陽氣虛衰為本。《醫宗必讀》進一步指出:「肺主氣,又主皮毛,肺虛則衛陽不固,而津液泄越。」
此證多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或體質羸弱者,治療需注重補益根本,佐以固澀,然須辨明虛實寒熱,不可單執止汗一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