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冷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虛冷腹痛
定義與概述
虛冷腹痛,中醫病證名,指因體質虛弱復感寒邪,或陽氣不足、寒從內生所致之腹痛症候。其病機特點為"正氣內虛,陰寒內盛",屬虛寒性腹痛範疇,臨床多見於脾胃虛寒或脾腎陽虛患者。
病因病機
本症主要成因有三:
- 陽氣不足:素體陽虛,脾腎運化溫煦功能失職,寒從內生
- 寒邪直中:外寒侵襲,直中三陰經脈,尤以傷及太陰脾經為主
- 飲食生冷:過食寒涼之物,損傷脾胃陽氣,致中焦虛寒
《黃帝內經》云:"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膜原之下,血不得散,小絡急引故痛。"此正合虛冷腹痛之病機。
症狀表現
典型臨床特徵包括:
- 腹痛綿綿,喜溫喜按
- 遇寒加劇,得熱稍舒
- 伴有四肢不溫,面色㿠白
- 口淡不渴,小便清長
- 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滑
- 脈沉遲無力
經典論述
《千金要方·心臟》明確記載:"虛冷腹痛,不下飲食,食復不消,臚脹,當歸湯方。"指出此症除腹痛外,常見食慾不振、食後腹脹等脾胃失運症狀。
證型分類
- 脾胃虛寒型:腹痛隱隱,納差便溏,治宜溫中健脾
- 脾腎陽虛型:臍周冷痛,五更泄瀉,治當溫補脾腎
- 肝寒犯胃型:脅腹絞痛,嘔吐清涎,需暖肝和胃
治療方藥
-
基本方劑:
- 當歸湯(《千金要方》):溫經散寒、養血止痛
- 理中湯加味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炙甘草,加高良薑、吳茱萸增強溫中之力
-
變證加減:
- 人參養胃湯加肉桂、木香、吳茱萸:適用於中焦虛寒兼氣滯者
- 附子理中丸:適合脾腎陽虛甚者
- 小建中湯:虛寒腹痛兼陰血不足者宜之
-
其他療法:
- 艾灸常用穴位:中脘、神闕、關元、足三里
- 藥熨療法:以吳茱萸、小茴香等溫藥熱熨腹部
相關鑑別
需與下列症候相區分:
- 實寒腹痛:痛勢劇烈,拒按,脈緊
- 氣滯腹痛:脹痛走竄,與情志相關
- 瘀血腹痛:痛如針刺,痛處固定
轉歸預後
虛冷腹痛若及時溫補,預後良好;若遷延失治,可能發展為:
- 寒凝致瘀,形成久痛入絡
- 陽損及陰,出現陰陽兩虛
- 命門火衰,導致五更泄瀉
清代醫家鄭欽安在《醫法圓通》中強調:"腹痛屬虛寒者十居七八,不可不辨。"說明臨床上辨明虛實寒熱之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