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虛淋

虛淋為中醫學病名,首見於《證治匯補·下竅門》,屬淋證範疇之一。其病因病機與腎氣虧虛、精氣耗損密切相關,臨床表現以小便澀痛、頻數為主,又因虛實夾雜之特性,治法注重溫補與固攝。以下分述其兩類證型及辨治要點。

一、腎虛精敗之虛淋

病因病機:多因房勞過度,損傷腎精,尤見於男子精氣未充(如少年),或老年腎氣已衰者。腎主二陰,司開闔,腎虛則精關不固,膀胱氣化失司,導致小便淋瀝澀痛,甚則大小便牽引作痛,形成「愈痛則愈便,愈便則愈痛」之循環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小便頻數,淋瀝不暢,尿道澀痛或隱痛
  • 腰膝酸軟,神疲乏力
  • 或伴遺精、早泄等腎精不固之症

治法方藥
以溫補腎陽、固攝精氣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
  1. 金匱腎氣丸(《金匱要略》)
    組成:附子、桂枝、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茯苓、澤瀉、牡丹皮。
    功效:溫補腎陽,化氣行水,適用於腎陽不足、氣化無力之淋濁。
  2. 生料鹿茸丸(《濟生方》)
    組成:鹿茸、肉蓯蓉、沉香、五味子等。
    功效:補益精血,溫腎固澀,針對精虧陽衰之重症。

二、虛淋與勞淋之關係

虛淋另有一說,即與勞淋相通。勞淋屬五淋之一(見《諸病源候論》),多因勞累誘發或加重,症見小便淋澀、遇勞即發,其病機亦與脾腎兩虛相關,屬虛淋之範疇。
治法異同

  • 偏腎虛者,同上述溫補固攝法。
  • 若兼脾虛氣陷,可選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加減,益氣升清以助膀胱氣化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虛淋之核心在於「本虛標實」。雖表現為水道不通之實象,然其根本為腎陽不足、精血虧耗,故治療忌一味清利,需遵循「補中寓通」原則。此外,針灸可配取關元腎俞三陰交等穴,以艾灸溫補為佳,輔助藥物療效。
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臨證加減,實際應用應遵專業中醫師指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