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虛聾(虛性耳聾)

定義與病機
虛聾為中醫耳科病證之一,指因腎精虧虛、氣血不足,或病後體弱、風邪乘虛上擾耳竅,導致聽力減退或喪失的病症。其特徵為耳中鳴響如風聲(「肅肅作聲」),或伴嘈雜聲,甚至出現視覺異常(如眼前閃光),屬「本虛標實」之證。與實證耳聾(如肝火上炎、痰火壅塞所致者)不同,虛聾多由臟腑功能衰退、正氣虧損而起,病程較長,逐漸進展。

病因與辨證分型

  1. 腎精虧虛
    • 陰虛為主:腎陰不足,耳竅失養,常見耳鳴如蟬、聽力漸退,伴腰膝酸軟、盜汗、舌紅少苔。
    • 陽虛為主:腎陽衰微,耳竅失溫,多見耳鳴低沉、畏寒肢冷、夜尿頻多、舌淡胖。
  2. 氣血兩虛
    久病體弱或失血過多,氣血不能上榮耳竅,症見聽力下降、眩暈乏力、面色蒼白、脈細弱。
  3. 風邪乘虛
    病後正氣未復,風邪襲絡,阻滯耳部經氣,可見突發耳聾、耳內脹悶,兼輕微外感症狀。

經典論述與方藥

  • 《聖濟總錄》:指出虛聾「肅肅作聲」,強調腎虛與風邪相搏的病機。
  • 《丹溪心法》:提出「虛聾」可見「眼見光」,與肝腎陰虛、虛火上擾相關。
  • 治療方劑
    • 陰虛:滋腎丸(黃柏、知母、肉桂)、六味地黃丸,滋陰降火。
    • 陽虛:金匱腎氣丸、右歸丸,溫補腎陽。
    • 氣血不足:益氣聰明湯(黃耆、人參、升麻)、歸脾湯,補益氣血。
    • 兼風邪:可佐疏風通絡藥,如防風、羌活,但需配伍補益藥以扶正。

臟腑兼證辨證

  • 腎虛精脫:面頰黧黑、腰脊酸軟,治宜填精補髓(如左歸丸)。
  • 肺氣虛:少氣咽乾,需補肺益氣(生脈散加減)。
  • 肝血不足:目眩善恐,當養肝柔肝(一貫煎)。
  • 心脾兩虛:心悸失眠、納差,宜養心健脾(歸脾湯)。

與實聾鑑別
虛聾多見於慢性病程,且伴臟腑虛損之象;實聾(如肝膽火逆)則發病急驟,耳鳴如潮,伴有口苦、頭痛等實熱症狀。

附:古籍參考

  • 《醫述》強調虛聾「由漸而成」,需詳辨兼證以斷病位。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提出「精脫者耳聾」,凸顯腎精與聽力的密切關係。

(相關內容可參閱「耳聾」條目,進一步瞭解耳聾的虛實辨證與治法異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