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虛攣
虛攣為中醫攣證之一類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攣證泛指肢體筋脈拘急、屈伸不利之症,而虛攣特指因氣血陰陽虧虛,筋脈失養所致之攣急。其病機與實攣(如風寒濕邪或痰瘀阻絡)有別,臨床辨證須分虛實。
病因病機
虛攣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失養,如久病體虛、勞倦過度、失血耗液,導致氣血陰陽受損。
- 氣血兩虛:脾胃虛弱,化源不足,氣血不充,筋脈失於濡潤,故見肢體拘攣,伴面色萎黃、乏力。
- 肝腎陰虛:肝主筋,腎藏精,肝腎陰虧則虛火內動,灼傷筋脈,症見手足蠕動、筋惕肉瞤,兼見潮熱盜汗。
- 陽氣虛衰:陽虛不能溫煦筋脈,寒從內生,可見四肢攣急、畏寒肢冷,常見於素體陽虛或久病傷陽者。
臨床表現
虛攣之症多見肢體拘攣綿軟無力,或伴微顫,與實攣之強直疼痛有異。發作時緩時急,遇勞加重,休息稍減。具體依證型而異:
- 氣血虛者常伴頭暈心悸、舌淡脈細;
- 肝腎陰虛者多見腰膝酸軟、舌紅少苔;
- 陽虛者則畏寒喜暖、舌胖淡。
治療原則
以補虛為本,注重調養氣血陰陽:
- 氣血兩虛:宜益氣補血、舒筋活絡,方用八珍湯加減,或當歸補血湯合芍藥甘草湯。
- 肝腎陰虛:滋養肝腎、熄風緩攣,方選大定風珠或一貫煎加減。
- 陽氣虛衰:溫陽散寒、通絡解攣,可選黃芪桂枝五物湯或右歸丸化裁。
古籍補充
《證治準繩》指出虛攣當「從本治之」,強調虛證不可妄用疏風散邪之品,以免更傷正氣。後世醫家如葉天士於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亦提出「治攣先分虛實」,虛者責之肝脾腎三陰,需調補真元。
此症與西醫所述之肌營養不良、電解質紊亂等所致肌痙攣有部分交集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氣化功能,非僅局部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