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虛瘧

病名與病因
虛瘧為瘧疾之一類,其特徵在於正氣不足,或因體質虛弱而感瘧邪,或因瘧疾久發致氣血虧耗。此病多見於元氣素虛或病後未復者,臨床表現虛象明顯,如神疲乏力、脈象微弱等,與一般瘧疾之寒熱交作有別。《金匱翼》指出:「虛瘧者,或體虛而病瘧,或因瘧而致虛。」強調正氣虛損為其核心病機。

證候特點

  1. 氣血兩虛型:六脈微弱,面色蒼白,倦怠懶言,寒熱交作而勢緩,發作時間不定。
  2. 陰陽失調型:晝則寒甚,夜則發熱,或寒熱模糊,不成典型瘧象。《證治匯補》提及「虛極之人,瘧發時寒不成寒,熱不成熱,精神恍惚」,此屬元氣衰微之危候。
  3. 腎虛感寒型:因入房後感寒誘發,寒熱交作並見腰膝酸軟,脈沉細。

治療方略
補益正氣為主,佐以調和營衛或散邪之法,依證型分治:

  1. 健脾益氣:選用《金匱翼》人參養胃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等)或補中益氣湯加減,適用於中氣不足者。
  2. 滋陰固脫:若見氣急神揚、脈豁大無力,為氣隨汗脫之兆,急予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或獨參湯益氣斂陰。
  3. 外治法:《證治匯補》載蒼芎桃柳湯(蒼朮、川芎、桃枝、柳枝煎湯)浸足至膝,引邪外達,配合內服補劑以助汗解,適用於服藥無汗者。
  4. 溫腎祛寒:腎虛感寒者,可予右歸丸合桂枝湯溫補下元,調和營衛。

與他證鑑別
虛瘧需與「勞瘧」(瘧久不愈,痰瘀結於脅下)及「瘴瘧」(山嵐癘氣所致,熱毒熾盛)區分。虛瘧以正虛為本,熱象不顯,而勞瘧多夾瘀滯,瘴瘧則見高熱神昏。

古籍考證
《證治匯補》強調虛瘧重者「元氣衰脫」,需防大汗亡陽;《景岳全書》亦提出「瘧疾久發,必傷脾腎」,治法當從脾腎雙補。歷代醫家對虛瘧之治,皆圍繞「扶正祛邪」之理,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之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