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鼻蕈

鼻蕈為中醫病名,其涵義可分為兩類:

  1. 鼻息肉之別稱
    鼻蕈首見於古代醫籍,用以描述鼻腔內贅生之腫物,形似蕈菇,故得此名。此類腫物多屬良性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鼻息肉」相類。中醫認為,鼻蕈之成因多與肺脾功能失調相關,或因風寒濕熱外襲,導致氣血瘀滯、痰濁凝結於鼻竅。常見症狀為鼻塞、嗅覺減退、涕多黏稠,甚則頭悶脹痛。治療上,古代醫家主張內服宣肺通竅、化痰散結之方,如辛夷清肺飲;外治則可配合蝕肉消蕈之藥末吹鼻,或施以針灸疏通經絡。
  2. 鼻腔惡性腫瘤
    部分醫籍亦以「鼻蕈」指稱鼻腔內惡性腫瘤,此類病變多屬癥瘕積聚,與正氣虛衰、毒邪久蘊有關。其症狀除鼻塞、鼻衄外,可能伴隨面頰腫脹、疼痛劇烈,或見腐臭膿血。中醫辨證常歸因於熱毒壅盛、氣血兩燔,或陰虛火旺、痰瘀互結。治法強調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結,方選黃連解毒湯加減,或配合養陰涼血之品如生地、丹皮。然此類重症需詳察病機,結合脈證審慎施治。

中醫理論延伸
鼻蕈之病機與「鼻淵」「鼻痔」等證有交集,然其命名側重於形態描述。古籍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鼻蕈由肺氣不清,風濕鬱滯而成」,顯示其與肺系密切相關。此外,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鼻旁,故脾胃濕熱上蒸亦可能促成鼻蕈生成,臨床辨證時需兼顧臟腑經絡之關聯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