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虛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虛嘔
病證名,指因胃氣虛弱或命門火衰所致之嘔吐。此證屬中醫「嘔吐」範疇,其病機根源於臟腑功能不足,尤以脾胃陽虛或腎陽虧損為主,致使中焦運化失職,氣逆上衝而成嘔。
病因病機
- 胃虛失和:
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受納腐熟。若素體氣弱,或勞倦傷脾,或久病耗氣,皆可致胃氣虧虛,升降失常。胃虛則不能納穀,稍受飲食、氣味或寒邪刺激,即引發嘔逆。如《景岳全書》所言:「無食無火而忽為嘔吐,時作時止。」 - 命門火衰:
腎陽為脾胃運化之根本。若下焦命門火弱,無法溫煦中土,則飲食難化,甚則「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」,呈現完穀不化之象。此屬虛寒重症,多伴畏寒、肢冷、脈沉遲等陽虛之候。
證候特點
- 胃虛嘔吐:
嘔吐時發時止,或聞食氣即泛惡,或脘腹冷感,噯腐吞酸,面色㿠白,舌淡苔白滑,脈象虛緩。 - 命門火衰嘔吐:
嘔吐澄澈清冷,食後良久反出,夾未消化食物,兼見腰膝酸軟、五更泄瀉等,舌質淡胖,脈沉細無力。
治法方藥
-
溫中補胃:
- 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:益氣健脾,化痰降逆,適用於胃虛兼痰濕者。
- 人參理中湯(人參、乾薑、白朮、甘草):溫中散寒,補氣止嘔,針對中焦虛寒、嘔吐清涎者。
-
溫補命門:
- 六味回陽飲(人參、附子、乾薑、甘草、熟地、當歸):峻補元陽,救逆固脫,用於命門火衰、陰寒內盛之嘔吐。臨證可加吳茱萸、肉豆蔻以增強溫腎暖脾之效。
辨證要點
虛嘔當與「實嘔」鑒別:實嘔多因外邪、食滯或肝氣犯胃,起病急驟,嘔吐劇烈,脈實有力;虛嘔則病程綿長,嘔勢緩弱,脈虛神疲。治療上忌用攻伐,當以「虛者補之,寒者溫之」為綱,分證調治。
(附註:本文所述方藥須依臨床辨證加減,不可妄投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